“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同上)
——(子曰)“古代的百姓有三种毛病,现在,或者连那样的毛病也没有了。古代狂妄的人不过有些放肆直言,不拘小节,现在狂妄的人却是放荡越礼,毫无顾忌了;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持守过严,不可触犯他,现在骄傲的人却是忿怨乖戾,蛮横无理了;古代愚笨的人不过头脑有些简单直率,现在愚笨的人却是明目张胆地虚伪欺诈罢了。”(《论语通译》;《论语全译》、《论语【译评】》、《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基本相同)
——《论语别裁》的翻译除了其中的“今也或是之亡也”一句的译法与上述译本不同外,其他内容也基本相同的。但问题就在这句“今也或是之亡也”,究竟应该如何翻译才比较准确?南怀瑾是这么解释的:“‘或是之亡也’——‘或’为‘或者’的意思,‘是’为‘这个’的意思。这就是说如今看来也许这三项毛病,都变得更坏、更糟糕了。用一幅画来比喻,古人的画画得这么好,但其中还有三个缺点;不过现在的艺术家,比起古人那些缺点来更差了,还够不上古人认为是缺点的那个水准,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是缺点的,比现在认为优点的还要更好得多了。”(见《论语别裁》第814页)
南怀瑾之所以把这句看起来并不很重要的话作如此细致的解释,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句话很容易被误解为“现在,或者连那样的毛病也没有了。”就像上述几个译本所译的那样。而照这些译本的译法,上下文就脱节了,说不通了:既然古代百姓中的三种毛病如今没有了,则后来又说今不如昔,今人的毛病远比古人厉害,这从逻辑上就很让人费解。所以,南怀瑾小心谨慎地解释了“或是之亡也”,使之贴合孔子本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