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转换与传递内涵——《论语》译文比较(42)
(2009-07-04 11:34:32)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同上)
——“孔子说:‘陪伴君子谈话容易犯三种过失:不该你讲话你抢先说,这叫急躁;该你讲话你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脸色,随意说话,这叫盲目。’”(《论语全译》;《论语通译》、《论语【译评】》和《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大体相同)
——《论语别裁》的解释:“这是孔子讲作人处世的道理,上面讲侍于君子有三愆,如部下对长官,后辈对前辈,臣子对皇帝,都可以说是侍于君子,事实上朋友之间也同此理。孔子说这中间有三个大毛病,第一是为了表现自己,爱出风头,还没有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说话,这是躁,修养不够。第二是应该讲话的时候,怕负责而不讲,这种人太阴私,叫做隐,也不好。还有,讲话的时候,对团体而言要观察环境,对个人要观察态度,对方正在烦恼痛苦的时候,而去和他讲得意的事,或是去讨论重大问题,一定得不到好结果,这叫做瞽,等于自己没有眼睛,看不清楚!”
上述两种译法,还是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即《论语》的翻译不应只是机械的生硬的文字形态的古今转换,而应该像南怀瑾先生那样,做到进入孔子的真实思想层面,并考究其语言发生的具体境况,来加以实质性的阐释,即便文字略微冗长也无妨,关键是要传递孔子语言的实际内涵。试看上面的第一种译法,乍一读,似乎孔子只是在教人们做个谦谦君子而已,甚至看了最后一句,还给人以教人“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印象。在学习《论语》中,由于翻译不到位而给人造成误读误解的情况,不在少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