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硬核:“仁”与“义”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杂说 |
两千多年前。
儒家,孔孟之道。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其硬核,“仁”,“义”。
1
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关于“何谓仁”的问题时说:“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说到底,“仁”是一种持久的人格力量。
子张问仁,孔子曰,“恭宽信敏惠”。谦恭,宽容,对他人讲诚信,做事情敏捷,而且能施惠于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本人的特性。这些不仅是做人的态度,而且是孔子气质里面体现出的一种温度。
孔子每次看到穿着丧服的人,看到盲人,一定会站起来,哪怕这些人比他年轻得多。孔子经过这些人的时候“必趋”,这是一种小辈在长辈面前恭敬的姿态。有一次,一个叫冕的盲人来见孔子,自从冕进入房间以后,孔子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他,看到这个盲人走到台阶前,他赶紧说注意台阶请抬脚,等冕坐下来以后,他就说“某在斯,某在斯”,让冕知道这个环境里有哪些人,并且坐在什么方位。
如果身边有人穿着丧服,孔子一定吃不下饭,他不能容忍自己在一个悲伤的人面前大吃大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说的是孔子如果这一天参加了吊丧,就不再唱歌。言行举止不给别人造成伤害,这就是人格。
2
“仁”不仅是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核心,而且是他道德思想的起点和归宿。《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处之多。
“仁”,爱人,爱天下之人,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那么,如何去实现呢?
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喜欢的,你讨厌的,就不应该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又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你要存在,你要取得成就,你就要关心别人的生存,关心别人的成就,你要发展,要建树,你就应该关心别人的发展、别人的建树。
“仁”,作为孔子的道德原则,从“仁道”扩展到“政道”,这就是“仁政德治”。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仁德的政治和不仁德的政治,就是好和坏的区别。什么是好的?仁慈的,给人关心和关爱,这就是好的。什么是坏的?那就是与之相反。
3
孟子认为,“仁”的精神可以产生巨大的威力,这就是所谓的“仁者之师无敌于天下”。
而且,孟子在“仁”的基础上着重于“义”。
“义”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
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广利天下的高尚思想。
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鱼与熊掌》开宗明义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与熊掌都是我喜欢吃的佳品,但当两者不可同时得到,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那么,我就会放弃鱼而选择熊掌,因为我认为熊掌比鱼更名贵。接着,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是我所需要的,义也是我所需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在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我就会舍弃生命而去实践义的要求。在孟子看来,执着于仁义,就会产生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惊天地泣鬼神、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4
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义” ,仁义成为一体。这对中华几千年的文明道德观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们,总是把那些高尚思想、高尚行为的人称之为“仁人义士”,总是把不惜自己的一切力量贡献给社会、帮助别人的人称之为“仁至义尽”,总是把那些勇敢地为共同利益承担义务、勇于负责任的人称之为“当仁不让”、“义不容辞”,总是把那些为祖国、为崇高事业而牺牲的精神誉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不仁不义或假仁假义的人,必被人鄙视。正所谓,人而不仁,非禽兽何;人而不义,非盗贼何!推而广之,不仁不义的国家政权呢?乃强权暴政。于是,西汉初贾谊在其《过秦论》中总结秦始皇“万里江山、二世而亡”的原因,所下的判词乃赫然四字“仁义不施”。
5
“仁”,延伸出“义”,又关联着“智”。
《孔子家语》中有这么一段话。孔子问: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回答说,“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的回答是,“智者知人,仁者爱人。”而颜回的答案是“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孔子对颜回的回答给予了最高评价。
也许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管不了,但我们真的可以管住自己;也许我们没有能力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理想,每一个人都变得好一点,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好。
因此,所谓爱,爱到最后,就是爱自己、爱世界。
此爱,大智也。
前一篇:由寻根热而探析谱牒之社会文化价值
后一篇:孔夫子的魅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