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情境记忆 |
06年春天某回博山,午饭时,主人选了一家博山菜馆款待,特意安排在顶楼观光雅间,透过四面落地玻璃窗望去,小城一览无余。四周山上郁郁葱葱,在阳光下孝妇河象一条银练闪烁将城市一分为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穿梭的车流如彩带环绕,某飞快的搜索记忆中的古朴小城印象,在哪里?41载岁月冲刷一新,乡关何处是?记忆的长河如同汩汩流水激荡起乡情!
“您点个菜吧!”热情的主人招呼某。
“到了山东就吃煎饼卷大葱!还点啥菜?”其实,某记不得几种博山菜的名称。只知道山东人特爱吃大葱、煎饼、锅饼(锅盔),无葱不吃饭。童年听姥爷说过一则笑话:婆媳拌嘴生气,儿媳怒跳井不活命,婆婆对儿子大喊:不好了,你媳妇跳井啦!儿子说:不咋!等霎霎。拿了一根葱在井口逛了一下,媳妇就上来了。
“哈哈……您还是点个菜吧!”
“酥锅!有酥锅吗?这个季节可能没有吧?”某突然想起这个菜名。
一进腊月,博山人做过年准备,家家都做酥锅,好像没有了酥锅就不是过年一样。“穷也酥锅,富也酥锅”,来了客人,盛上一盘:尝尝俺家的酥锅!有“家家做酥锅,一家一个味”之说。我姥姥家先是不会做,本地邻居教会了姥姥做酥锅,年年腊月做,过年吃酥锅,成了我儿时过年的盼望之一。后来,姥姥治病回津冀。某也就吃不上酥锅了,不过,经常有同学拉我到他家享用,回到河北渐渐淡忘了这道名菜。
曾向博山的朋友请教酥锅的做法:用料是寸方带皮五花肉、猪蹄、鸡、猪排骨、豆腐、鱼、海带、藕、大白菜。大沙锅一口,把猪排骨铺在底层,然后把备好的各种原料分层装入锅内,装至离锅沿二寸时,用大白菜帮围在锅沿,竖着围,一片压一片,象荷花,使锅加高,继续装入原料,最后可使原料高于锅沿三、四寸。葱姜料包可以放在稍靠下一些,把盐、白糖、料酒、醋调和后加入锅内,把白菜叶合龙,用锅盖压住。起慢火,慢慢地“酥”,一般要12小时左右,待锅中原料渐渐下沉至锅沿以下,顶部白菜帮也变色了,熟了即成。将锅放在冷处冷却,食用时装盘就可。此菜为冬令菜,做一锅可以吃好长时间。
1965年,福门桥居市中心,对面向右是“大街”(一条清代的商业街)。每天走过这桥,步行十几里路上中学。就在那年离开,41年后再回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