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之春
(2024-01-22 11:02:53)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杂谈教育 |
告别天寒地冻,凛冽朔风;迎来惠风习习,暖意浓浓。又是一个盼望许久的春天,降临阜阳老城。漫步贡院旧街,一群嬉笑追逐的少年儿童,从身边跑过;随后又走过一群,是步履矫健的青年学子:他们是附近小学、中学的学生,刚刚放学。从这些大小孩子的身影,我恍惚看到,这不就是当年的自己?——六七十年前,我和他们一样,是这条旧街的天真少年,青涩学子。
说起贡院旧街,年轻朋友可能不怎么清楚。它位于今日老城中心地带的古商城中段,从阳隅首向西,一条几百米长的街道。街名得自贡院,曾是明清两代颍州府科举考试院所旧址。据老志书记载:“颍旧隶南京考试,雍正三年改直隶州,知州李月槎以旧兵备道署建试院。乾隆十三年,郡守王敛福以试院改府署,另买今地造试院。”这就是贡院了。进入民国时期,先后有成达中学、颍州师范传习所、安徽省立第三师范……最后是安徽省立阜阳女子中学,都曾在此院施教。
1948年秋,阜阳新政权初建。次年2月,阜阳联合中学——人民政府在阜阳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在文德街、贡院街两处地址,同时开学。老贡院校址是分部,我进入这里的初二甲班学习。从初春,仲春,暮春,整整一个春天,都是在贡院享受的,到夏秋之交,才离开这里。
是在这年春天,我接受了革命启蒙教育。此后,系统的革命理论,影响、规范我的一生,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的革命启蒙老师,是梁保谦先生,其职务名称为班级辅导员——那时不叫班主任,老师也不叫老师,按照传统,一律称先生。梁保谦同志(同志,革命时期的统称)是“老八路”,保持着革命作风,对学生亲切、温和,谆谆教诲,而又严格要求,确为好先生,好领导。他是我终身难忘的革命老师,学习榜样。讲授文化课的老师,有教语文的吕霞先先生,教数学(课名是代数)的王希烈先生,等等。他们都是一代阜阳名师,能做他们的弟子,真是一种幸运。得恩师教育和关注,我完成了一学期的学业。暑假后改去文德街校本部,升入初三。
1953年春,在贡院,我再次度过一段美好时光。这时的我,已从少年进入青年时期,年岁17,是阜阳一中的高三学生。
面临毕业,复习备考(首次全国高校统考)成为第一需要。又是几位名师教我们:班主任朱伊君兼历史课,其他老师中,既有资深的,如语文老师郭慕唐,数学(几何)老师季郁文等,也有教坛新秀,如刚从部队转业,和我们打成一片的生物(课名是“达尔文主义基础”)老师吴祥熊。
学习固然紧张,校园生活也多姿多彩。课间和课后,我们唱红色歌曲(那时无此名称),如“青年人,火热的心,跟随毛泽东前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淮河两岸鲜花开,幸福日子乐开怀”(后半句不准确,记不起了),等等。我和班友加入篮球校队,4月里,去城外大校场(现在是人民路新世纪广场),参加阜阳专区第一届运动会,取得篮球比赛冠军,喜滋滋地领到运动衫、毛巾等奖品。放春假,随老师、同学瞻拜刘公祠,游览西湖遗址,访问新农村……
春宵一刻值千金,宝贵时光飞逝而过。几个月后,我成为母校第一届毕业生,走出贡院街,开始人生的新时期。从此,远离贡院,也远离家乡和母校,多年在外地求学,教书,生活,而贡院之春,却终生萦系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