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祥林嫂是什么典型——关于“劳动妇女”说

(2023-03-01 09:28:36)
标签:

教育

文化

历史

  

在《祝福》阅读与教学中,如何认识和评价祥林嫂,是一个重要问题。长时以来,论者、教者和有关重要资料,都说她是“劳动妇女”,或“劳动妇女的典型”,这些论断似可讨论。现依据对文本的品读,在此略陈异见,并求正于学者和教学同仁。

 

一  不幸的山里女人           

(一)来自卫家山的女人      

小说开头部分,“我”回到鲁镇的第2天下午,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当夜或第3,祥林嫂就“老了”。这是说,祥林嫂死在鲁镇。但据“我”叙述,“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而中人是卫家山人,祥林嫂自然也是卫家山人。卫老婆子还说,祥林嫂是“瞒着她的婆婆”来鲁镇的。

在鲁镇,山里人和鲁镇人界限分明。比如,祥林嫂的婆婆一到鲁镇,就被看出:“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柳妈警告祥林嫂,“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这种恐怖的处置法,是祥林嫂“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可见鲁镇人知道的多,令山里人自惭形秽。

祥林嫂作为山里女人,唯一被鲁镇人看重的,是她第1次在鲁四老爷家干活时,“力气是不惜的”,肯定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相反的,鲁镇的善女人柳妈,在鲁四老爷家干活,就因“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可见山里人是为鲁镇人服务的,要卖力地服务。

(二)不幸的遭遇            

同是山里人,祥林嫂相比卫老婆子和她的婆婆,有很大的不同。鲁迅自述: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祥林嫂就是一个不幸的人。其不幸,正是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表现于各个时期。

1.  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受罪遭殃    

祥林嫂回答别人说,“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而丈夫“比她小十岁”。这表明她是童养媳(又称养媳妇、等郎媳),即,因家穷而早早脱离父母(甚至是被遗弃),到陌生人家做备娶的儿媳。在她的幼儿时期,父母之爱,孩童之乐,等等,全是天外之物,想都别想,只有受罪和遭殃。“养媳妇的命运是很悲惨的。她们干的牛马活,吃的猪狗食,有的积劳成疾而终,有的冻饿而死。即使幸存下来,等小丈夫长大成人,自己已经鬓毛斑白,仍会被虐待和厌弃。特别是丈夫夭殇,不论并亲与否,人家对她有权另行处置。” 就祥林嫂而言,“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在四口之家中,她地位最低下,一人伺候三人,免不了挨打受骂。 

2成年时期:丧夫失子,伶仃孤苦   

祥林嫂苦熬到祥林十五六岁,二人正式结为夫妻。哪知祸从天降,小丈夫意外夭亡,她立即成为寡妇。此时在婆婆家,她孤身一人,前途渺茫,生活再无盼头。严厉而精明强干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老婆,强逼她再嫁到深山野坳里去,到手八十千,既解决了小儿子的聘礼钱,还有些剩余。祥林嫂拼死拼活,不愿被逼嫁,却意外成了贺老六的老婆。新丈夫是大好人,她因祸得福,“真是交了好运了”。可惜美好日子不长久,灾祸随即降临,贺老六 “断送在伤寒上”,儿子阿毛“遭了狼”, “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所谓“祸不单行,福无双至”,祥林嫂成孤家寡人,“真是走投无路了”。 

3终年时期:备受欺辱,葬身无处   

祥林嫂以“四十上下”的年纪,陈尸于鲁镇街头,在鲁镇的十三四年(其中有两年多在贺家墺),是她最不幸、最凄惨的时期。其不幸来自三方面:一是鲁四老爷和四婶。鲁四老爷是讲理学的老监生,他警告四婶,祥林嫂败坏风俗,祭祀时候不许她沾手。这等于否认祥林嫂的存在价值。理学像一顶华盖,罩住祥林嫂动弹不得。二是柳妈。柳妈的阴司恐怖说,“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成为对祥林嫂的另一精神威压,使她异常痛苦。三是全鲁镇人。众多的鲁镇人,不分男女,无名无姓,竞相对祥林嫂实施精神折磨。祥林嫂无处遁逃,终被折磨而殒命,死无葬身之地。

 

 二 不屈从命运的抗争者      

身处险恶环境,遭逢重重劫难,祥林嫂却拒绝认命,从不屈从。她以弱女子的一人之身,对社会邪恶力量作坚决抗争。祥林嫂在“年纪大约二十六七”时,“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而丈夫比她小十岁。据此推算,祥林嫂在祥林家,忍受婆婆的“严厉”(即管束和虐待),有十多年之久。在旧时代,有“多年媳妇熬成婆”之说,这反映婆媳矛盾之普遍而严酷。丈夫既已夭亡,在婆婆家没了盼头,祥林嫂再也不愿忍受,由此走上抗争之路。

一是,不屈从婆婆的严厉。祥林嫂的抗争,先是“瞒着她的婆婆”出逃谋生。她在鲁四老爷家干活,“每月工钱五百文”,虽然活重,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抗争换来的。接着是抗拒逼嫁。婆婆把她绑架回卫家山,强迫她“嫁进深山野坳里去”。她的反抗持续而激烈:“一路只是嚎,骂”“喉咙已经全哑了”,再“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最后“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按卫老婆子说法,“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真出格”“实在闹得利害”。     

二是,不屈从鲁四老爷的理学。祥林嫂是出逃而来鲁镇,这事不仅“瞒着她的婆婆”,也瞒过了卫老婆子和四叔、四婶,因而被四婶留下。在她眼里,鲁四老爷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如是者干活三个半月,一天祥林嫂“忽而失了色”,无意间说出:夫家的堂伯“为寻她而来”。此时四叔如梦初醒,“恐怕她是逃出来的。”比之于鲁四老爷、四婶等人,她并不欠缺机敏。最主要的,祥林嫂和鲁镇的柳妈不同,她不信奉理学教条,“存天理灭人欲”和做“节妇烈女”之类,不是她的生活准则。一旦感受到贺老六可以信从,她就踏踏实实享受“人欲”,即享受再嫁的丈夫和孩子。祥林嫂以亲身经历实证理学的荒唐。

三是,不屈从柳妈的地狱迷信。柳妈对祥林嫂的警示,发生于一场厨下对话,她以咄咄逼人的气势,斥责祥林嫂“后来竟依了贺老六”。祥林嫂不甘示弱,以“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你倒自己试试看”回呛。柳妈再以恐怖的阴司强压祥林嫂,提示她:捐门槛可赎罪。祥林嫂照办了,却毫无作用。祥林嫂由此怀疑柳妈的阴司说,等待多年后有了机会,向见多识广的“我”问个究竟:“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连续三问,是对地狱迷信的否定。如果真有地狱,也不怕被阎罗大王锯开,她一心一意想着一家人团聚,重温美好日子。

四是,不屈从鲁镇人的冷酷无情。鲁镇人看待祥林嫂,前后有很大变化。在祥林嫂第2次到鲁镇时,因她再次克夫又克子,人们表现出鄙薄的神气,对她的反复哭诉,先是纷纷评论,随后烦厌得头痛,还似笑非笑地重复她的话。祥林嫂从鲁镇人的笑影上,感受到又冷又尖,她的应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后来,鲁镇人效仿柳妈,专在她额上的伤疤挑逗:一个问“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唉,可惜,白撞了这-下。”对于这种嘲笑,祥林嫂“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连头也不回”“整日紧闭了嘴唇……默默的跑街”。祥林嫂以此抗拒冷酷

 

 三 重情爱子的母亲     

祥林嫂的性格,既有坚强的一面,也要温情的一面;就小说的艺术构思而言,前者为主,后者居次,由此构成她的典型性格。对祥林嫂的认知,不能无视她的温情。

祥林嫂“四十上下”的一生,共有5亲人:亲生父母,两任丈夫(祥林和贺老六),孩子阿毛。她与前后5亲人,感情轻重不同。

在“二十六七”前,祥林嫂缺失父母爱,夫妻情。由于过早和父母分离,祥林嫂没有享受到父母之爱,也谈不上对老人的爱心。天下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具体情况各异,文本对祥林嫂母家略而不提,也没有表现祥林嫂对父母如何。祥林嫂和前夫,虽然自小确定夫妻关系,但年龄相差十岁,虽然成了亲,因为婚后时间过短,无法培养出正常的夫妻感情。更大可能是,受“严厉的婆婆”影响,小丈夫以“严厉”对待大龄婆。 

祥林嫂后两个亲人,即贺老六和阿毛,才是她具有实际意义的亲人,一个是称心如意的丈夫,一个是无限疼爱的儿子,合成温馨的三口之家。按照卫老婆子的说法,祥林嫂“现在是交了好运了”:

“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这是一幅家庭幸福图,母子健康,丈夫能干,妻子舒心,生活自给自足(有房住、有饭吃)。在穷困的山区,这属于上等家庭。祥林嫂此时的亲情,可用她的话语验证。

厨下对话中,柳妈问祥林嫂:“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又说,“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祥林嫂的回答是,“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此所谓“他力气多么大呀”,含有夸赞的意思,和卫老婆子说的“男人所有的是力气”,可以互相印证。男人有力气,会干活,自然是女人的福气。

祥林嫂第2次到鲁镇,反复倾诉“我真傻,真的……”,表现其失子之痛。在倾诉中,她说,“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到后来,“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她为什么一再说,“我们的阿毛”如何,而不是阿毛如何?“我们”,指她和贺老六;“我们的阿毛”是说:“我和贺老六的阿毛”。

“年纪青青”的贺老六,虽已“断送在伤寒上”,但依旧活在祥林嫂的心中;阿毛“遭了狼”,祥林嫂以我真傻,真的……”,反复责备自己,作为母亲,她哀痛欲绝,不能宽诉自己。

 

 四 “劳动妇女的典型”   

对于“如何认识和评价祥林嫂”,上文从3方面试予解析,要再加以综括性评述:祥林嫂,一个不屈从命运的山里女人的典型,虽生非其时,处境险恶,却对不幸遭际作持续抗争,其身已亡,而其志未泯,她是社会底层中,品性坚毅而富于温情的伟大母亲。

关于祥林嫂的典型性问题,30多年前出版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称:“小说成功的塑造了祥林嫂这个旧中国被压迫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现行《教师教学用书》说法是:“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 ,上一版《教师教学用书》说,“小说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是“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

上述几种论断,文字略异而观念相同,所谓“劳动妇女”“受压迫剥削”云云,作为《祝福》教学的指导或参考,多年来一以贯之而没有改变。对此观念,拟讨论者有如下几点:

1. 劳动妇女”“受压迫剥削”之说,是政治性观念,固化思维。长时以来,“劳动—剥削”成为认知定式,用以区分社会群体和个人。这种观念值得审思,在当下,社会群体常区别为市民—村民,企业家—公司职工,等等,不再以劳动或剥削区分社会成员。

2.不符合文本实际内容。《祝福》中的人物,有山里人和鲁镇人之别,没有“劳动—剥削”之分。祥林嫂的婆婆、卫老婆子、柳妈等,说起来均系劳动妇女。主人四婶和短工祥林嫂,不是剥削者和劳动者的关系,而是双向选择的雇佣(价值交换)关系。

3.不符合鲁迅创作思想。鲁迅自述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表明其小说创作的观察、着眼点,在于人物遭遇的幸与不幸,不是社会的“劳动—剥削”二元对立。如,《故乡》中闰土的不幸,不是他在迅哥家干活造成的,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注释:

1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鲁迅全集 4.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6.

2]裘士雄.浅议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绍兴若干封建陋习.M. 裘士雄.鲁海拾贝.大连大连出版社,2000:19.

3冯仲云,王光硕,张红玲 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人教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88.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普通高中课程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必修 下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0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3 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16.

6鲁迅.故乡.M.鲁迅全集 1.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