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三月永远的文学
(2023-02-06 15:33:56)
标签:
教育文化情感 |
三月,一年中最美妙的日子。
前人早有吟咏: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何不藏英待时发,自有阳春三月天。”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
当得知有关《三月》的讯息,在脑海里,一下跳出这些丽词佳句。
谢谢金星老师,告诉我:阜阳师大文学院有《三月》,而且办得红红火火!作为曾经的文学院(确切说,是阜阳师院中文系)一员,我感到惊喜,同时,一种亲切和欣慰之情,从心胸腾然生起。
说起来,已是近四十年前的事。1980年代的几年里,我从住处出发,往返骑车,走上位于西清河畔一座三层楼——阜阳师院中文系(以及外语系)所在地。在系里,一面教“鲁迅作品研究”课,一面兼做系的行政工作。彼时,师院处于初创阶段,办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图书设备等,远不能和现在相比。建系不久的中文系,只设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每届两班,不足百人。虽然条件简陋,教学人员不足,学生也不多,但师生的劲头十足,学术气氛浓烈。在正常教学之外,经常邀请京沪等地著名专家学者,来本校、本系开讲座,或作学术报告,由此开阔视野,了解和学习最新学科成就。具体说,有:
鲁学前辈、鲁迅博物馆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李何林,偕同副馆长、著名鲁迅研究学者王得后,讲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的现状及前景(二位先生讲学结束后,分别被聘为阜阳师院荣誉教授,中文系兼职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讲《红楼梦》;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东方艺术史家常任侠,讲中国古代美学;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讲现代汉语语法,等等。
除学术性的讲学、交流之外,还请来活跃于文坛的新人、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戴厚英,报告她的作家之路,以及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内容新颖独到,很受同学们欢迎。
正是受这种景象鼓舞,喜爱写作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他们互相联络,组织起一个文学社团,以显示春光无限的“三月”为名,自编一份《三月》刊物,发表同学的作品。系里得知情况后,当即表示支持和鼓励,确定:编印《三月》的费用,从中文系办公经费中报销;文学社成员及本系其他同学,凡在校外报刊发表作品者,可持稿费汇款单,到系办公室,再领一份同数额的稿费。
那时,读文学社《三月》的作品,虽略感青涩和稚拙,但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其发展前景无限广阔;放眼皖省高校,乃至全国各地大学,《三月》是校园文学独秀的一支。
永远的三月,永远的文学。
一点美好的祝愿,献给阜阳师大文学院的《三月》!
谷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