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道”和“一”
(2011-02-08 09:40:05)
标签:
和谐道一老子 |
分类: 有感而发 |
朴素的“道”和“一”
翻看老子道德经,感想连篇,也约来越不明白,究竟什么是道?老子说的道究竟是什么?抛开后人演绎以及解释不将,我只想揭开事务的一个方面,从真是还原现场。
李耳,聃,后人称为老子。周守藏室。老聃生而好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喜欢刨根问底。曾经问神秘是天?什么是清清之气?等等。用现在的话说是一根筋。这样的学生是不好带的,谁能够教授这样的学生,那是非常困难的,也是很难从老师哪里得到正确答案的。
从其外形看,老子大耳垂肩,白发,白肤,眼睛怕光。如此之异(不同于常人),再加上爱刨根问底的询问问题,搞得别人相当的尴尬,好在老子好学,自己提出的问题一定能够自己给出答案,能够自圆其说,无懈可击。故而虽然异于常人但是还是得到周室的重任(为官),而且得以有更多的经历思考问题,也能够博览群书。
聃虽然被重用,但是其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付出的辛苦也是多余常人的几倍之多,即便如此,也没有周室的更加高级的重用,究其原因大概和其外貌有关,和现在相比,周室用人已经不算是以貌取人了,还算得上平等。
但老子不是我们,有远大得志向和渊博得学问,思考这些发生的事情,为什么这样样?只不过是一个有白化病得人和一个没有白化病人之间得关系,如果白化为正常,那没有白化得人就是不正常,事务都是相对得。如果正常能够多理解白化,那也就是正常人如果有一点白化现象,那一定理解白化。一个医生如果得了不治之症,而正在给一个不治之症看病,那理解和沟通一定是超乎想象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得站在对方得角度想问题,这个想问题是从脑子里面想的,所以出现一个黑色部分,其中有一个小圆点是白色的。一次类推,白色的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想问题,于是白色的部分有一个黑点。于是白色和黑色融为了一体,这可能就是老子虽然被大家认为外貌异于常人,而思想能够站在常人的角度上想,从而有了“道”。从这个角度上看,“道”就是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个朴素的方法。
老子的不同也体现在其它方面,首先能够和年轻后人打成一片,当时老子已经备受大家尊崇,孔子去拜见老子并求教,以当时的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孔子是很难见到老子并能够得到指教的。我们现在想象,我们现在的境况如果就是当时孔子,你去向国内某一个领域的泰山北斗去求教,可能我们连门都进不去,更别说能够得到指教了。
还有就是老子母亲病故,老子得知后去看母亲,家中自己独自悲伤。思考之间,豁然开朗,得出母亲离我而去,是母亲的不对(聃还在,而母亲离去),不是聃不要了母亲而是母亲不要了聃。如此之思考,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站在对方想问题,然后和现实想结合,得出结论。
看起来,“道”的核心就是站在对方角度理解现实问题了,“道”是方法论。而且还给出了一个更加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一”的问题,不管怎么发展,“一”统天下,这个一被老子详细进行了论述,那也就是方向要一致,目标要一致,“一”就是主席说的要团结不要分裂。才会有了不可分,什么图形是不可分的,只有圆形,在一个没有发现非欧几何的年代,圆形是最不可分的图形,也是最简单的图形。把圆形的内部划分了白的部分和黑的部分,而且是白的部分中有一个黑点,而黑的部分中有一个白点。
看起来,和谐是关键,互相关心并只有站在对方角度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今日的仇富,今日的方方面面,无不存在这些现象,也就是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旭日阳刚被主流看不起,郭德刚的非著名相声演员,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约来约没有了平等,有的只是争斗。
我们多用道的方法看看现实,用朴素的世界观来理解社会,就能实现包容和谐共赢同发展......
------see2one 2011/2/8
前一篇:劝君莫为“小人儒”
后一篇:狭义的香火与孔子小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