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济西】原文:齐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资治通鉴》第四卷
【简介·济西】济西,指的是济水西岸,位于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济水发源于河南,穿过山东而入渤海,与淮河、黄河、长江并为古“四渎”。唐以后济水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占,昔日显赫一时的济水,遂成为历史名词。济西的中心地带大致在今山东聊城市高唐县。古高唐“居中原衡衢”,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北拱神州”,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春秋战国时,济西为诸侯争战之地。公元前284年,齐与燕“战于济西”,史称“济西之战”。
这里所说的济西,就在济水西岸即今山东聊城高唐县一带。高唐一带,春秋战国时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之一,自古以来此地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物产丰富,其名胜古迹亦有相当的文化、考古和旅游价值。
【随笔·济西八景】济西,古地名,位于今山东聊城高唐一带。据载,春秋时期,齐国在此修建高唐城卫戍边陲。因此,高唐城便成为当时齐国西陲的桥头堡,以高唐为中心的济西也显赫一时,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遗憾的是,随着时光的飞逝,济水的改道,人们几乎对济西变得淡忘。其实,历史的往事往景是很难抹去的。品读济西的沧桑岁月,确有往事,更有往景,而在往景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高唐“古八景”,又称济西八景。
(1)浮图返照。浮图或浮屠,梵文音译,即塔。此处之塔指大觉寺塔,塔为13级,高36丈,耸入云端。每日黄昏与夕阳相映生辉,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高唐知州龙图跃有诗曰:“黄昏塔影指虚空,唐宋元明落照中。每夕桑榆留色相,千年舍利抱玲珑。遥含雪岭归云紫,下射龙漂定水红。独上十三层上立,回光暗向顶门通。”
(2)高阁凌云。高阁,即魁光阁,原为钟楼。公元1691年,知州谈重修,改名魁光阁,又称谈公楼,楼高15米,故有高阁凌云之称。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高唐知州徐宗干有诗曰:“千载鸣山蓄栋梁,云梯数仞傍宫墙,雕甍拔地高悬铎,珠斗横天近戴筐。圣域贤关跻绝顶,河形岳色绕回廊。牖民视听余先觉,夜夜钟声落上方。”
(3)龙井清泉。此井即高唐城西二十里古堤弯处之井,曾为罗弘信所浚。井水清洌,常年不涸。又因《稽神录》所载罗弘信故事,故名曰龙井,并被列为“八景之一”。清人高矞云有诗曰:“城西古井近河开,泉涌神龙背上来。千顷木棉须雨润,莫贪春睡误春雷。”
(4)鱼邱古驿。即指高唐古城内东北之鱼邱驿馆。因年代久远,故称“古驿”,且对此掌故轶闻颇多,驿中又有“后乐园”风景优美,故列为高唐一景。古人对此题咏甚多,清代州人陈榜诗曰:“乐园创建自前明,古驿从今起颂声。九曲古河红蓼岸,一鞭残月绿阳城。长亭雨过风尘少,候馆花铺道路平。不是关心宾旅切,征夫应起故乡情。”
(5)唐寺棉市。高唐棉花生产到清代达到鼎盛时期,高唐旧志称:“货以木棉,甲于齐鲁。”城内大觉寺门前是棉花交易市场,商贾如云,贸易繁荣,声名远播全国。因此,“唐寺棉市”成为高唐一大景观。清代州人林安居诗曰:“利夺蚕桑百万增,秋蝉声里出芳塍。市环白雪农求价,界现银花寺有灯。破晓商来千里客,斜阳影胜六朝僧。尘埃那近菩提寂,孤磬声中悟上乘。”
(6)郑桥渔歌。桥跨马颊河上,亦名张桥,即今三十里铺镇宜丰镇村西之桥。桥墩由石磙罗列而成。此处河道宽阔,水流平缓,多芦苇、莲藕,鱼虾出产丰富,且风景清幽。两岸居民多以捕鱼做为副业。元代高唐人王子鲁诗曰:“郑家桥下溪水流,桃花浪缓鲜鳞游。老翁棹船四五叶,鸣榔举纲蒹葭秋。大鱼拨剌贮笭箵 ,紫菱绿荇堆船头。归来沽酒切新脍,高歌醉卧芦花洲。”
(7)爵堤雪痕。亦称“爵堤晴雪”、“爵堤雪影”。“爵堤”,即自三十里铺村东蜿蜒经李奇、后屯之间,经高唐城西北之万家洼,又经梁村镇打渔李之古堤,百姓传称“齐长城”或“黄堤”,高唐志书称之为“爵堤”。另外“爵堤晴雪”还有一说,清人龙图跃认为爵堤之城西万家洼段,因处于盐碱地中,六月天,阳光照射强烈,碱气上升,堤坝为碱卤笼罩,若大雪覆盖状。其诗曰:“城西碱卤气难消,日照长堤雪一条。鸣石可通庾岭路,漯河不接剡溪潮。梅花村落何尝见,鹤氅风流岂易招。此地往来驴背客,多应诗思亦无聊。”
(8)马湾月影。高唐城西,马颊河之河崖孙庄和囤庄之间河段,河道弯曲度大,宽阔,水流平缓,两岸近水遍植莲藕,兼生苇蒲,为一自然风景区。每到秋季,天朗气清,至夜晚,则浩月当空。文人墨客即泛舟河中。此时,水天一色,景物朦胧,河中月影若玉盘浮荡水中,风吹波皱,又若老蟾吐花,玉镜残破。游鳞跃藻,渔火如醉,偶有白鸥惊起芦中,令人心旷神怡,故称“马湾月影”。前代游人在此留有诸多题咏诗句。清人徐宗干诗曰:“黄流故道认河干,马颊分形狭又宽。雁齿石桥通驿路,鸡声茅店渡征鞍。胡苏春水桃花汛,苜蓿秋风瓠子寒。水月光明原一样,盈亏天上亦钩盘。”(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