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中阳】原文:秦王会赵王于中阳。(《资治通鉴》第四卷 公元前285年)译文:秦王在中阳这个地方相会赵王。
【简介·中阳】中阳,古地名,在今山西中阳县境。战国赵之中阳邑。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秦王会赵王于中阳,即此。《史记•赵世家》云:惠文王十四年“与秦会中阳”。秦灭六国后,置中阳县,属太原郡。以后,西汉置中阳县,东汉并入离石县,北周置平夷县,金改为宁乡县,民国初复称中阳县。建国后,一度与离山县合称离石县,一年之后又恢复中阳县。现为吕梁市中阳县。中阳县地处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麓,东与汾阳、孝义两市交界,西与柳林、石楼两县接壤,南与交口县相连,北与离石市毗邻,下辖5镇6乡,总面积1432﹒9平方公里。
中阳烈士楼,原名钟楼,后更名为“烈士楼”,楼高约23米,占地面积90平方米,是中阳县城近百年来的标志性建筑。中阳县其它主要风景名胜有柏洼山、石堡寨、仙明洞、龙泉湖等。
【随笔·中阳景观】中阳,古地名,位于今山西吕梁市中阳县境。中阳之地,有响亮的名字,它取“中午的太阳,如日中天”之意,隐含着农耕文明时期对太阳的敬畏心理,有阳便有光,光照万物,“中阳者,如日中天也”。中阳之地,有古老的城邑,它依山傍水,现城墙残存500余米,宽4米,高5米,夯层6-12厘米,并发掘一批战国青铜器,其中夔纹壶、青铜鼎等精美器物,引起考古界的关注,“中阳县者,因有中阳邑也”。总之,中阳这块风水宝地,从古至今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以柏洼山、上顶山、车鸣峪为核心的三大景观尤为引人关注。

柏洼山
柏洼山位于中阳县城东5公里处,早已成为当地盛名的景区。在洼内松环柏抱之中有一处依山而筑的古建筑—龙泉观,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距今至少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龙泉观分为昭济圣母庙和真武庙两组,共有殿堂楼阁60余间,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昭济圣母庙以依山势而筑的三层楼阁和戏台为主体,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傅山纪念室、戏台、寝宫、昭济圣母庙、扶桑大帝庙,轴线东有土地庙,西有老君庙、三官庙,山神庙、傅山真迹碑亭,每个建筑互相联系,又自成院落,独具风格。真武庙在圣母庙东南200米,建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为民居四合院形式,殿内有真武大帝及青龙、白虎5尊高大泥塑彩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为我国民间泥塑精品。院内月台前有两棵浓荫蔽日、高大参天的古松“盘龙松”与“栖凤松”。“盘龙松”从树根起有一道10公分宽、2公分深的自然沟痕,呈螺旋状一直旋转到顶,而“栖凤松”至今仍筑有鸟巢,有飞鸟栖息。柏洼山中还有许多古松柏,诸如龙爪松、凤尾松、迎客松、望客松、镇山柏、千岁柏、万寿槐,以及更多的无名古松柏,千姿百态。有的笔直挺拔、雄伟矫健;有的虬于扭曲,古朴苍劲;有的形如猛兽;有的状似珍禽,可谓惟妙惟肖,天然自成。
上顶山
位于中阳县正南方向,距县城25公里,海拔2100.7米,为当地最高峰。大自然赋予上顶山最美的是,地形、草甸、森林及奇石。在地形上,犹如凤凰势欲冲天,山中心为凤凰头,呈圆锥状,直径约2公里,突兀于万山之巅,昂首向天;其左右舒展着凤凰两翼,由万木丛林簇拥出一条长长的草甸链,据资料记载曰:“周回九十五里”,气势恢宏。在草甸上,这里自古及今尚存宏大的天造地设的一块大草甸,宏大宽阔、安逸宁静,仿若世外花海,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在这里的森林,是绿因时而碧,花随季而艳,有沙棘林、白桦林、棠梨林等等,赤、橙、黄、绿、青、兰、紫竞相点染,春红夏艳秋黄冬素,是异彩纷呈的画卷、奇情异趣的迷宫、自然奥妙的展馆。在奇石上,这里大片怪石撕裂地脉,展示着剽悍与粗犷,有龟驮狮虎石、童子望景石、天狗逐日石、河蚌石、元宝石、双刀石等等,组成一条长长的石龙,可谓是惟妙惟肖,让人真正感悟到“石不能言最可人”的诗意所在。
车鸣峪
车鸣峪位于中阳县车鸣峪村。车鸣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是黄河支流北川河的发源地。这里沟深、谷幽、林密、壁绝,茂密错杂的林木枝蔓钩连、保留着原始的质朴。在四面环山的绿荫中,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百鸟争鸣、群芳吐艳、清流潺潺,夏时气候尤为凉爽,避暑、休闲、疗养、娱乐甚佳。这里有历史典故和名胜古迹,相传战国时,齐国商人进奉车队往返时必经此地,沿途石道上留下了很深的车辙痕迹,故得名“车辙坪”,又因凹中车轮回声震耳,故更名“车鸣峪”;据说车鸣峪地的那些村落,如开府、大营、晋州营、下会等,留下了无数印证过往的痕迹。更有1936年,红军东征在关上村鏖战,留下光辉一页,并用关上战斗纪念碑,将这段历史彪炳千古。此纪念碑,由聂荣臻元帅、杨成武将军分别题词,碑高19.36米,标志着关上战斗发生在一九三六年,碑体由三块梯形面组成,三棱造型,象征着红一军团三支雄师(红一师、红二师、红四师)犹如三把钢刀刺向敌人心脏。中阳车鸣峪,是红军东征史上第一次大获全胜之地,也是千百名红军将士掩埋忠骨之地。瞻仰中阳关上战斗纪念碑,可以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谢谢图片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