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鸿之塞】原文:赵王伐中山,取丹丘、爽阳、鸿之塞。(《资治通鉴》第3卷
【简介·鸿之塞】鸿之塞,古地名。又名鸱之塞、鸿上故关,后称倒马关。位于今河北保定市唐县倒马关乡。战国时期,称鸿之塞、鸱之塞,先为中山国地,后归赵国占有。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伐中山国取“鸿之塞”,即此。西汉时称常山关,北魏时叫铁关亦称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谓之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马摔倒而得名。
战国后的鸿之塞所在地,汉置唐县,新莽改为和亲县,东汉复唐县,北齐并入安喜县,隋复置唐县,后梁改唐县为中山县,后唐、后汉均为唐县,沿用至今。
【随笔·鸿之塞】鸿之塞,后称倒马关,现为倒马关乡。也就是说,鸿之塞从战国走来,已有2300多年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鸿之塞却依旧位于在河北唐县西北倒马关乡。《正义括地志》云:“鸿上故关(鸿之塞),今名鸿城(倒马关)在定州唐县东北六十里,本晋鸿上关城也。”由此,给人这样的感观:如果围绕“鸿之塞”,去追寻其岁月痕迹,那么你会从中发现诸多有趣的历史现象,从而留下别样的地名印记。
战国时期的鸿之塞,是鸟难过的地方。鸿之塞是一道倚仗地势而形成的天然屏障。有这样的记述:“鸿之塞关山塞险,石径逶迤,沿途九曲,诚控扼要地也。”在战国时期,鸿之塞先为中山国之地,后被赵国占有。在中山国时,这个要塞叫“鸱之塞”,意思是只有鹞鹰才能飞得过去的要塞。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率兵进攻中山,“攻取丹阳、华阳、鸱之塞”(《史记·赵世家》)。赵占鸱之塞后,将此塞改为鸿之塞,这个“鸿”指的是大雁。鹞鹰也好,大雁也罢,总之对于无翅膀者来说,绝非好过之地。正因为如此,所以鸿之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中山国曾由少量兵力把守这里,晋人(赵人)虽投入大量兵力,也无法入侵闹事。到赵武灵王时,由于赵国率先争得此地,掌握了主动权,作战中高歌猛进,一路攻取鄗城、石邑、封龙、东垣等地,很快灭亡了中山国。应该说,赵灭中山国有鸿之塞一份功劳。
明清时期的鸿之塞,是马难行的地方。到了明代以后,鸿之塞改名了,改得没有鸟而却有马了,叫做“倒马关”。顾名思义,倒马关不只是鸟飞不过去,就连骏马到了这里也会摔跟斗。更厉害的是,此时的鸿之塞,已成为一座牢固而美丽的倒马关城。此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经明清几次规模性维修而完成。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上下两城。原关城全长约2﹒5公里,城池面积约7万平方米,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墙为条石和自然石加青砖而筑。关城东、西、北设有三个城门,东门称“居仁”,西门称“由羲”,北门称“宣威”。东、西门外各设瓮城,东瓮城设有南北二门;西瓮城只设南门一座,出南门往西约百米处即唐河岸边设水关战台楼一座,楼下设有关门,是下城至上城的唯一通道。城内正街宽12米,十字街正中建有两层的阅兵楼,楼内设有十字通道,楼北为官署所在地,有大堂、二堂、三堂等。倒马关城整个设计之妙,建筑之奇、设防之严,令人叹为观止。
今日条件下的鸿之塞,是交通便利的地方。众所周知,昔日的鸿之塞,就在今唐县倒马关乡。现在的倒马关乡,其面积100.6平方公里,辖54个自然村、8个行政村。此乡距离县城只有40多公里,交通也便利起来了,有柏油公路南可达保定,北可通大同、张家口,尤其是县境内有保阜、保涞、京获、沙东等公路,京广铁路、107国道穿境而过,京深高速距县不足20公里,张石高速距县不足2公里,又加上乡内外村村通公路,所以那种“鸟难过、马难行”的旧时状况,一去不复返了。据倒马关乡《乡情》介绍:乡政府驻在倒马关村,上自春秋,下至明清,一直是边界关隘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历代设重兵戍守,直至清代这种战略地位大减,但仍为华北地区去西北的咽喉要道。新中国建立后,这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较快,主产小麦、谷子、甘薯、玉米、水稻等;林果产品有柿子、黑枣、核桃、红枣等;工商企业有建筑、矿产、食品、服装、运输、服务等。这里还有多处以鸿之塞、倒马关为背景的文物古迹,保存有北宋杨继业、杨延昭父子的“忠节庙”遗址和六郎碑、官署大堂、烽火台、炮台等,倒马关村也因此被入选为省历史文化名村。(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