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白马津】原文:并汉中,包两周,守白马之津。(《资治通鉴》第3卷
【简介·白马津】白马津,古渡口名。在今河南安阳市滑县东北。“白马”之名来源于此地古有白马山。具体位置是,秦汉白马县西北古黄河南岸,与北岸黎阳津相对。在金代黄河南徙之前,历代为军事上争夺要地。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国的张仪游说赵王中所提及的“白马之津”,即此。《史记•荆燕世家》:“(汉王)使刘贾将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
秦汉之时,因借白马津之名而设白马县,隶属东郡。白马津在历经1500多年后,到金代黄河改道南徙而荒废。白马县在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废入滑县,至今。现在的安阳市滑县地处豫北平原,与濮阳、延津、浚县、长垣、封丘接壤,面积1814平方公里。
【随笔·白马津】白马,古地名;津,古渡口。白马津,是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此渡口,位于今河南安阳市滑县东北,《史记正义》曰:“白马津在滑域白马县北三十里。”此渡口,因附近有白马山而得名,《水经注》云:“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山下常有白马群行,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此渡口,建于战国,废于金朝,《千年古渡白马津》载:“白马渡口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始建,荒废于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南徙,今有圆形台地遗址。”白马津在滑县的历史上,是颇有影响力的一处渡口,它曾以自身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古代兵家、商家和诗家,留下了许多反映“白马”文化的印迹。
印迹一:白马津有白马古战。白马津是黄河重要渡口,它扼黄河天险,守南北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战国至三国,这里的“白马”战迹斑斑。战国时期,《战国策·赵策二》有战迹记载:“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汉时期,《史记·荆燕世家》、《史记·高祖本纪》有战迹记载:“刘邦使将军刘贾、卢绾将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三国时期,主要兵争印迹有“曹操、袁绍白马之战”。据记载,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初期,司空兼车骑将军曹操,采用声东击西战法,解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并袭斩了袁绍大将颜良。曹操这次对袁绍的作战获胜,史称“白马之战”。可以说,“白马之战”是发生在白马津最著名的古战例。
印迹二:白马津有白马古城。白马古城在今安阳市滑县白马墙村,是白马津标志性建筑。2009年5月,安阳市考古队在白马墙村钻探勘察,发现有城墙、城门、古墓葬等遗址,古城南北1.5公里,东西1公里,内设三村,北面是李村,南面是邢村,中间是白马村。同时,也发现白马古城的许多往事。其一,白马城设置“白马郡”。据载,秦统一六国后这里设置“白马郡”,管辖数县,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白马城甚是繁华,摊贩、食客、渔民等你来我往,远道而来的官员、商贾也络绎不绝。其二,白马城添建“白马庙”。白马庙始建于唐代,据说唐王李世民曾骑白马到过一游,更增白马庙的知名度。该庙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有上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并建有门楼和院墙,是气势恢宏的四合大院,庙里有护庙道士10余人,庙内常年香客不断,后被洪水吞没。其三,白马城改名“白马墙”。相传,五代后梁太祖朱温据京汴梁,为父亲朱城寻医,路过白马城,看见城门有“白马城”字样,便对左右说:“城压父名讳,父不吉。”于是改白马城为“白马墙”,这也是白马墙的由来。其四,白马城内有“白马美食”。在白马城街市两旁有好多店铺,也有好多好吃的东西,诸如道口烧鸡、老庙牛肉、万古羊肉卤等,特别是城南粉浆饭更有名气。据说,北宋大臣欧阳修在滑州做官时亲自来白马城品尝粉浆饭,并连连夸道:“乃天下第一饭也!”此后第一饭延续下来,至今民间仍在津津乐道:“美食佳肴有白马粉浆饭。”
印迹三:白马津有白马古诗。白马津作为黄河的古渡口,所处的地理位置显要,自然景色上佳,昔日轶事颇多,因此引发到此游历的文人诗家无限感慨,留下了不少精句名篇。唐代贤相诗人张九龄有:“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送韦城李少府》)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夜别韦司士得城字》)北宋文学大家苏轼有:“白马津头春水来,白鱼犹喜似江淮。”(《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尤其是唐代诗仙李白所创作的五言古诗《发白马》,可谓是白马津诗作之精品。公元752年,李白来到白马津(今滑县),准备北渡黄河,游历幽燕。当时,他站在渡口,顿然生情,挥笔写下了乐府诗《发白马》:“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此诗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进而使白马津这个地方更是扬名天下。(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