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地056﹒邓

(2020-05-10 16:03:03)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读文·邓】原文: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资治通鉴》第3  公元前312)译文:韩国、魏国见楚国落难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这个地方。

【简介·邓】邓,古地名。在今河南南阳市邓州一带。早在6500多年前,人类先祖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在此建有诸侯邓国。春秋时楚灭邓国,其地归楚。战国时期,三晋与楚在邓地发生过争夺战。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韩、魏等国见楚国的危困,“南袭楚,至邓”。公元前272年,秦占邓地置邓县,属南阳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邓县为邓州。唐时又复邓县,直到宋时复称邓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又改为邓县。1988年撤销邓县,设立县级邓州市。

 

读古地056﹒邓

邓州市(县级)地处豫、鄂、陕交界,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著名景点有:大禹庙、吾离冢、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

【读后随笔】邓字古地看史前文化遗址

邓地,古称邓国、邓县、邓州。至今仍没有离开“邓”字,管它叫邓州市。邓字古地,就在今南阳市邓州境内。邓字的繁体写法是“鄧”,其左边为“登”,形似双手捧着“豆”型。“豆”是古时一种高脚盘状器皿,有谷物成熟之意,即表示双手捧着盛满食物的“豆”。后来又在“登”字右边加“邑”字,其意是城镇和都市。繁体邓字,足以表示此地不仅物产丰富,而且适宜筑城建都。邓地从远古走来,到夏建邓国,秦置邓县,隋改邓州,今设邓州市,可谓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除有众多的名胜景点外,史前文化遗址更是这里的一大亮点。所谓的“史前文化”,指的是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类文化,大体包括夏朝建立前的文化。邓地史前文化遗址,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并见证了、印记着此地的沧桑变迁。因此可以说,邓地史前文化遗址是颇具研究和欣赏价值的遗址。

读古地056﹒邓

邓地八里岗遗址:此遗址是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早就被现代考古家确定为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它坐落在今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9万平方米。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遗迹遗物,如房基66座,墓葬150余座,灰坑窖穴千余个、文物标本万余件。最为珍贵的是窑穴和灰坑,不少窑穴中采集到炭化稻谷与其它果实;灰坑中出土大量陶器,亦常见的鹿、牛、猪、蚌等动物遗骸。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曾经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地太子岗遗址:位于今邓州市穰东镇南600米的太子岗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研究南阳盆地史前文化的重要遗址。穰东镇南600米处原是不起眼的慢坡岗地,传说南北朝时的陈叔宝(太子)落难到过此地,故被称为“太子岗”。太子岗遗址北临郝庄村,南靠郑庄,西濒官庄及双庙村村部,西面淇河流经。遗址高出地面9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文化层厚度2-4,出土器物有:鸭嘴形鼎腿、指纹鼎腿、鼎口沿、灰色高领罐口沿、红色和灰色的陶钵、陶杯底、陶器座、条纹灰色陶罐口沿、红色陶罐口沿,黑色陶壶、陶纺轮、石斧、鹿角和人骨架等。根据器物断定,此遗址的文化性质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治水流域二期文化。1963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邓地杨岗遗址:位于今邓州市东南25公里小杨营乡杨岗村,是一处包含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和商周文化层的遗址。遗址呈缓坡状,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早在1957年发现并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岗遗址采集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有:石器有石斧、刀、石镰等,陶器有纺轮、灰陶鼎、罐、碗、杯等,骨器有骨箭头等,在遗址的南部边沿地带还发现有战国时期的墓葬及车马坑。出土有铜鼎、铜壶及车马器等。杨岗遗址面积较大,保存状况良好,为研究邓地史前及商周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邓地竹筲坡遗址:位于今邓州市东北13公里处的白牛乡竹筲坡村西南,严陵河南岸。遗址呈缓坡状,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本地文物保护单位。竹筲坡遗址采集的器物标本有:磨光的石斧、石钵、石铲、石刀等,陶器有纺轮、灰陶鼎、罐、碗、盆等,以灰陶为主,红陶、黑陶较少。纹饰有方格纹、刻划纹、蓖纹、绳纹等。经对这些标本的分析,该遗址属新石器朝代晚期遗址,对研究邓地史前文化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邓地郭庄遗址:位于今邓州市东北16公里处的白牛乡郭庄村,严陵河南岸。遗址呈缓坡状,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1979年发现,1985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郭庄遗址因1979年严陵河发洪水而被发现,采集到的器物有石器:石斧、石锛、石凿等,陶器有杯、碗、鼎、罐、纺轮等,以红陶、灰陶为主,纹饰有刻划纹、绳纹、方格纹等,还发现有部分动物化石。郭庄遗址是一处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对研究邓氏地域史有考古价值。(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