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漳水】原文: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资治通鉴》第2卷 公元前351年)译文:魏国把夺来的邯郸城归还赵国,并与赵国在漳水之畔缔结和约。
【简介漳水】漳水,古河名,今称漳河。战国时期,魏、赵在此结盟,便有“与赵盟漳水上”的记载。漳水(河)是今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卫河支流。上游分为清漳河和浊漳河,均发源于山西长治。下游经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流成漳河,最终进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漳河流经3省4市21县区,全长412公里,流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在漳水河畔,有一邺地(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一带)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战略要地,魏文侯时曾派重臣西门豹治理漳河邺地,取得好的效果。
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所以后人在漳水河畔修祠建庙,以示祭祀。
【读后随笔】漳水十二渠:千古大创举
漳水十二渠,又称漳水渠、西门渠、引漳十二渠,是以漳河为水源的大型水利工程。其建设地址,在今河南安阳北与河北临漳西南;其始建时间,是战国前期的公元前422—前402年;其主持兴建者,是魏人西门豹,他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据史言评断,漳水十二渠是一项规划布局合理、设计构思巧妙、管理运用科学的古代亮点工程,它比都江堰早160多年,比郑国渠早170多年,是我国见诸文字记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简言之,它是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上的伟大创举。
漳水十二渠是有防灾性质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今河北省临漳县西)的漳河自西向东流,水大时渲泄不畅,经常泛滥成灾,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在漳河水畔劈山凿渠,无疑是要消除这种水患。当年的西门豹走遍了邺城的山山水水,仔细勘察了境内漳河的地形地势,创造性的设计和修建了引漳十二渠。这十二道渠设计的真是非常巧妙,西门豹在漳河上游的南岸凿开,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把漳河水用水渠引到下游进行灌溉使用。而且这十二道渠用的不是一个渠首,而是20里长的河段上,每个300步开挖一个,每道渠的渠首还设有闸门,既可以防灾拦洪,又可以调节水量,即使是现代的水利专家们也对2400多年前西门豹治水的办法赞叹不已。昔日为患的漳水,在十二渠引注下,不但浇灌了农家田,而且冲洗了盐碱地,使古邺城一带出现了五谷丰登的景象。
漳水十二渠是有科技含量的水利工程。漳水十二渠是我国多首制引水工程的始创,虽出现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但有当时领先的技术含量。多首是从多处引水,所以渠首也有多个。“十二渠”即修筑十二个渠首引水。漳水是多沙河流,多首引水正是适应这种特点而创造的。多沙河流因泥沙的淤积变化,常使主流摆动迁徙,不能与渠口相对应,无法引水,多设引水口门,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弊端。另外,如果一条或一组引水渠淤浅了,还可以用另一条或另一组引水渠来引水清淤。漳水渠设计合理,不但有引灌、洗碱、泄洪的作用,而且易于清淤修护,反映出当时农田灌溉事业的进步。十二渠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为前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于民,可以说这就是早期的水利“生态工程”。
漳水十二渠是有品牌效应的水利工程。此渠的问世,不仅仅是有了此渠,而且成为后世长期沿用的样板,在我国水利史上散发着重要的品牌效应。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12堰改名天井堰。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面积扩大,后称万金渠。渠首在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10万亩以上。清代、民国还有修复利用。新中国后,1959年在漳河上修建了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建漳南、民有两渠灌田百数万亩,到1976年已达339﹒3万亩,从而漳河展现新面貌,新水利代替了旧灌渠,新水利是旧灌渠的继承和发展,品牌效应并非失效,这里依然是拥有“十二渠”的地方。(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