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美东
徐美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818
  • 关注人气:4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地037﹒固阳

(2019-12-15 15:58:07)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读文固阳】原文: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资治通鉴》第2卷 公元前351)译文:秦国公孙鞅率军围攻魏国固阳,固阳归降。

【简介固阳】固阳,地名。旧称稒阳,“稒”一作“固”,即可称固阳。它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战国时期,魏国在此筑稒阳塞。公元前351年,秦公孙鞅率军攻占魏地稒(固)阳。秦始皇时,秦将蒙恬在此修筑长城。西汉时,此地设稒阳县,又在此加固秦长城。东汉时期(公元89年),度辽将军邓鸿出此地,大破匈奴于稽落山。北魏时期(公元391年),刘卫辰遣子出此入侵,被北魏大败之,魏武帝于此地树碑纪功。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改为固阳县,至今。现在的固阳县,东与武川县交界,南和土石旗及包头市郊毗邻,西同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前旗接壤,北与茂旗相连,总面积5021平方公里。

【读后随笔】固阳秦长城堪称经典建筑

《史记》中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这是尽人皆知的万里秦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然而,近年来在万里秦长城中,又惊喜地发现内蒙古包头境内有一段比较完整的固阳秦长城。这段长城筑建在阴山山区的固阳县北部的大庙、银号、西斗铺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全长120公里,高2米、最高处达38米,宽25米,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它绵延于崇山峻岭之巅,其工程之浩大,气势之雄伟,是“长城奇迹中的奇迹”,堪称经典建筑。所谓的经典建筑,就是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固阳秦长城无论是从墙体看,还是烽燧、城障等方面看,正是这样的长城建筑。难怪,现代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经考证后认为:“固阳秦长城是全国秦长城保存最好的部分之一,固阳秦长城是秦长城最有代表性的标志地段。”

从固阳秦长城遗址看墙体。墙体是长城防御工程的主体部分。固阳秦长城的墙体既承袭以往长城的优点,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沿着高山峻岭的山脊边缘,就地取材,挑选优质的灰色和米黄色石料垒筑,这些石料基本靠人工敲砸成片状石块,少数是自然石块,人工石块的宽度为3050厘米、厚度为520厘米,每块石片重在305公斤之间。这些石块经曝晒风化呈黑红色或黑绿色,又交错叠压在一起,显得十分坚固,从而有效地遏制匈奴骑兵作战的优势。据记载,当年的匈奴骑兵行至此地,力不从心,无法前进,只好望洋兴叹、无功而返。

从固阳秦长城遗址看烽燧。烽燧是古代作战的联络报警的信号设施,烽在放烟,燧在举火。任何长城都有烽燧,放烟举火对长城防御作战起着先导作用。固阳长城的这一信号设施,与明长城又有很大的不同,它建筑在墙体内侧的了望高地上,“五里一烽、十里一燧”,主要用石块垒成,基底宽58米、高812米。在今固阳县金山镇,东起康兔沟、西至阿善沟,共有4座烽燧遗址,每隔千米就有一座,都以石块干砌而成。其效果是,烽烽相望,燧燧相照,无论是白天放烟还是夜间举火,都能快速、准确传递。有记载,敌人来了,这里烽火四起、狼烟滚滚、号角连天,敌兵闻风丧胆,只好夺路而逃遁。

从固阳秦长城遗址看城障。所谓城障,就军事要塞与城堡,是军事把守的关卡。一般地说,长城的出入咽喉要道上都设有城障。城与障的区别在于大小不一和作用不同:城比障大,既驻军又住民,用来加强重要地段的防御;障比城小,只住兵不住民,用来加强险要之处的扼守。2000多年前,修筑固阳秦长城时,就是按照这样的要求去设置城障的。从现存遗迹上看,这里主要由东向西修建多座城障,分别有长发城城障、坝根底城障、草地沟城障、三分子城障、账房湾城障、赵碾坊城障等。这些城障与城墙、烽燧协调配合,遥相呼应,形成一条坚不可摧的连营防线。

从固阳秦长城遗址看景点。此地,除了长城本身景观外,还有后续形成的景点。这些景点,内涵丰富,颜值很高,体现出浓烈的历史氛围和文化现象,颇具欣赏价值。诸如蒙恬大将点将台、孟姜女哭长城、阴山岩画等。在固阳秦长城附近有蒙恬点将台,是当年秦朝大将蒙恬战前点兵、列队迎战匈奴的地点,站在今日的点将台上,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呈现出古代边防将士出征抗敌的情景。在红石板沟段有一处豁口,相传是孟姜女千里寻夫不见、哭倒长城的地点,此传说是否可信尚待考证,但美丽的故事却成了这里的一大景观。在天面此老地带约3公里的长城内侧凿刻有百余幅岩画,俗称“阴山岩画”,上有山羊、骆驼、驼鹿、舞者、骑者等,还有突厥文形的符号,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在阴山岩画中,有幅画画了一只山羊,长角弯曲,身体肥壮,短尾上翘,呈静立状态;另一幅描绘了一个牧人放牧的情景,牧人策马前行,举臂向后,仿佛在呼唤身后的山羊,具有浓厚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这些岩画对于研究北方游牧民族古代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9年12月1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