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襄陵】原文:诸侯围魏襄陵。(《资治通鉴》第2卷 公元前352年)译文:各诸侯国出兵围攻魏国的襄陵。
【简介襄陵】襄陵,古地名。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北。春秋时为晋封邑。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后葬于此,是为晋襄公陵墓,故晋封邑始称襄陵。战国时,襄陵是三晋之一的魏国属地,筑襄陵城。因而便有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各诸侯国出兵围攻“魏襄陵”的记载。
秦统一六国后,襄陵属河东郡。西汉时,襄陵所在地始置襄陵县。王莽时改干昌县,东汉复襄陵县;北齐并入禽昌县,隋复名襄陵县。公元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原襄陵县降为襄陵镇。现在的襄汾县襄陵镇的别名就是襄陵、襄陵县。该镇著名景点有晋襄公墓、龙澍峪、襄陵钟鼓楼、晋桥等。
【读后随笔】襄陵棋布古景点
襄陵,位于今襄汾县西北25公里的襄陵镇。襄陵县的地域划分,明末清初辖4乡5镇29里157个村庄,早有“东有浮山县,西至黄河岸”的说法。今襄陵镇东临汾河与邓庄镇相望,西依姑射山与乡宁县相连,南与南辛店毗邻,北同尧都区金殿镇接壤。襄陵从邑、城、县到镇,一路走来,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2500多年前,这里因有晋襄公陵墓而得名襄陵,得名之后的古襄陵历经沧桑洗礼,留下的古迹景点星罗棋布,至今散发着浓烈的古色古香气息,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
襄陵景点最耀眼的数古陵墓。据考证,这里有南塬墓群、赵雄墓群、万宁庄墓群、平阳怀简王墓、邓庄墓葬、夏梁墓葬、伯玉墓葬等。其中,地标性的景观是南塬晋襄公墓,襄陵之地名就源于此。晋襄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姬姓名驩,为晋文公重耳之子,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六年。据民国《襄陵县志》载:“晋襄公陵在东柴村南塬上”,分布面积约3500平方米,地表现存圆形封土3座,北冢残高9米、直径30米,夯土层厚5—6厘米、墓道残长18米;中间墓冢残高8米、直径25米、夯土层厚5—7厘米、墓道长8米;南冢高7.5米、直径20米、夯土层厚6—8厘米、无墓道。陵墓格局是,突出晋襄公墓,南北排列太子、太妃两座墓冢。陵墓前立有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襄陵知县汪本直书“晋襄公陵”墓碑一通。地面采集东周时期的泥质灰陶板瓦、筒瓦残片、泥质灰陶鼎足残段、泥质灰陶绳纹罐口沿残片等。1965年,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文物、著名景点加以重点保护。
襄陵景点最大量的在各乡村。据《襄陵县新志》记载,古襄陵县有十景,分别是:北街的晋桥梅月、梁段的三嶝云峰、崇实(塔儿山)的卧龙灵应、东街(渡口)的汾流晚渡、荆村(沟尔里)的巢溪春涨、福寿(义店桥)的飞虹雨霁、东张的龟山晴雪、襄陵晋水的平水拖蓝、黄崖的龙斗双阙、襄陵沿汾东南各村和西南水乡各村的十里荷香。除襄陵十景外,还有薛村的九色奇泉、景村的娥皇泉和丹珠泉、西阳的女媖泉、浪泉的猡泉和聚水泉、太柴和许留的蒲河泉、胡村和南柴的水库、齐村的洪济渠和水库、燕村蔬圃、贾朱麦浪、印池晓月、福洞晴春、市镇晓集、东柴烟柳、西梁云稼、邓桥野色、花坞红香、系猡镜天、云亭环翠等。这些景点,点点有美感。比如,梁段村的“三嶝云峰”就是这样的一景。此村西有座山,名曰:山蹬山。因有三级台阶,故俗称三磴山。
襄陵景点最密集的是龙澍峪。龙澍峪位于襄陵镇吕梁山支脉姑射山麓中,现存主要景点有山门、三皇庙、华佗庙、东岳神庙、灵官庙、真武庙、俄山桥、迎薰亭、飞阁云厅、赵元帅府、地藏王府、冥府、黄飞虎大殿、藏经楼、元代舞台、关帝庙、土地庙、子孙神宇、火龙洞、水龙洞、老君炼丹洞、唐代铸币洞、马鞍桥、奈何桥、梳妆台、戏台,另有数十处摹崖石刻景观。在遍及林立的庙、宇、庵、观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雕塑、绘画、服饰、书法、历史、医学、诗文诸种艺术文化,而且还能倾听到美丽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就说龙澍峪这名字,最早叫做“龙斗峪”。民间传说,东海龙王派水龙与火龙到人间行云布雨,调节旱涝。若旱,水龙就施雨;若涝,火龙则喷火。两条龙来至古襄陵县西,见此山景色祥瑞且风调雨顺,于是就长卧于山谷之中睡起大觉,时辰久了难免伸腰卷曲相互磕碰,随之发起脾气两相打斗。这就是“龙斗峪”的来历。龙斗之事惊动了佛祖,佛祖派龙澍菩萨来降伏二龙。后来龙澍峪中的水龙洞和火龙洞据说就是二龙蛰伏的巢穴。襄陵的龙斗峪最早有佛寺进驻,佛寺进驻后便把龙斗峪改称为龙澍峪。(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