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栎阳】原文: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资治通鉴》第2卷 公元前361年)译文:秦为强化治理将都城迁至栎阳,目的在于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秦穆公时所失去的土地。
【简介栎阳】栎阳,古地名,位于今西安阎良区武屯镇境内。早在五千年前,这里是先民繁衍生息的无名之地。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到过此地的荆山,留下了荆山铸鼎的传说。西周时期这里是京畿之地,为镐京(今西安市西南)东北方向通往今山西的必经之地。春秋时期,栎邑在这里形成,属于为晋国地。公元前562年,秦攻取了晋国栎邑。战国时,秦在此筑城并改栎邑为栎阳城。
读文中所说的“栎阳”,即是战国栎阳城,也是当年诸侯秦国都城。秦、汉之际,刘邦暂都栎阳城;西汉设栎阳县,东汉栎阳古城被毁后废入万年县,唐在此设立栎阳镇。元、明两代,古栎阳城郭消失,其地并入临潼县(后改为西安市临潼区)。建国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战国栎阳城遗址一带从临潼区划归西安市阎良区管辖。
【读后随笔】栎阳往事并非如烟
栎阳,古地名,位于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一带。战国时期的栎阳,地处石川河与清河汇夹之地,北依荆山,南眺渭水。这里有山亦有水,有城且有都,是当年秦国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可是,到东汉以后,由于战乱毁城,栎阳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昔日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再。尤其是元、明两代,官军在此屯田,风雨浸蚀,栎阳故址的城郭消失了;到了清代,它已没有什么明显的遗址标志。乾隆本《临潼县志》说:“今城郭虽废,气象犹存。”岁月无痕,往事并非如烟。栎阳故城原样虽然看不到了,但那些曾经有影响、有魅力的栎阳往事,依然被世人称颂传道。
栎阳,秦人在此建都。据载,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人为了夺回河西之失地,在栎邑修筑了栎阳城,此地也改称栎阳。随后,秦将国都从雍城迁到栎阳。这样,栎阳城也成了秦都城。秦都栎阳共二世34年,后迁都咸阳。值得一提的是,秦迁都咸阳后,栎阳城仍旧兴盛180多年,才衰损下来。从现代勘探、发掘栎阳秦都城遗址证实,此城在当年来说,是一座规模不小的都城。全城呈长方形,面积约4.2平方千米,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约1600米。南墙残垣1640米,高0.4—0.6米,基宽6米;西墙残垣1420米,基宽8—16米;东、北墙未见。角门址1座,西门址2座。城内道路13条,其中东西路6条,南北路7条,街宽15.7—17.7米,城内夯筑基址7处,呈长方形,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遗址15处。城东南、东北、西北为墓葬区,北城墙外还有一东西向渠道。栎阳城遗址发现了冶铁作坊遗址,已知有三件为栎阳制造,说明栎阳还是秦国冶铁和兵器制作的重要基地。
栎阳,商鞅在此变法。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尽人皆知,但在什么地方变法未必人人清楚。史籍记载,商鞅变法的主阵地就在古栎阳。为击退旧势力对变法的阻碍,商鞅在栎阳城议事堂“舌战群儒”,以历史进化思想驳斥了旧贵族代表甘龙等人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为让百姓对变法的信任,商鞅在栎阳城南门“徙木立信”,以重金奖赏徙木者,争得了广大民众之心,从而打下了变法的群众基础;为实施首次变法,商鞅在栎阳城中心颁布《垦草令》,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从而拉开了全面变法的序幕。
栎阳,公主在此传奇。相传战国末,秦王嬴政(秦始皇)家族大都进入咸阳,唯有他的一个女儿却住在咸阳之外的栎阳宫,人称“栎阳公主”。就是这位公主,在栎阳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在民间传为佳话。《大秦帝国之纵横》记述了这一故事:在秦栎阳城,有位头烙“囚”字的燕人战俘,名叫高渐离。因他弹得一手好琴,故以悠扬琴声打动了栎阳公主。栎阳公主是位能歌善舞的美女,她的美貌歌喉吸引着高渐离。不久,二人沉浸在热恋的爱情之中。消息传到咸阳宫,秦始皇勃然大怒,立即派人用酷刑薰瞎了高渐离的眼睛,使高渐离再也看不到光明,看不到他心爱的“白雪公主”。随即秦始皇又将栎阳公主许配给王剪将军之子王贲。为爱执着且真诚的栎阳公主,在逼婚出嫁之日,为了表示对高渐离的忠贞,在“阳春” 乐曲台上香祷告天地后,告别高渐离投身渭河,一代佳人,香消渭水。高渐离听说栎阳公主已去悲痛万分,为报仇雪恨,他以筑击方式刺杀秦始皇,未遂而被始皇左右杀死。由此可见,在秦始皇统治下的那个封建社会里,栎阳城能够出现这般的公主爱情传奇,真可谓是感人至深的一幕。(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