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宅阳】原文: 魏、韩会宅阳。(《资治通鉴》第2卷 公元前366年)译文:魏国和韩国在宅阳举行军事会议。
【简介宅阳】宅阳,又称北宅,古地名。位于今河南郑州市荥阳市东南,《地括志》:“宅阳故城一名北宅,在郑州荥阳县东南十七里。”春秋时期,先为郑氏京襄城属地,后归晋国,《古本竹书纪年·晋》:晋出公六年(公元前502年),晋国首卿荀瑶“筑宅阳城”。战国时期,宅阳为韩国地,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魏、韩会于宅阳”,即指此地。
秦汉时期,宅阳所在地设置荥阳县,直到1994年撤县设市。现在的荥阳是郑州市辖县级市,下辖9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面积为908平方公里,为郑氏祖地,以郑国京襄城著称。
【读后随笔】宅阳:铸在战国钱币上的地名
在我国古文物中,可以看到带有“宅阳”字样的古钱币。这种钱币并无特别之处,但却印记了令人关注的地名。专家介绍,这种古币是战国晚期的青铜币,铸行于韩国,流通于魏、赵、韩等地,属小型布。其面文“宅阳”,形体多变,背无文。经考证,“宅阳”是春秋时的郑氏祖地,战国时属于韩国,在今河南郑州市荥阳东南。《括地志》云:“宅阳故城一名北宅,在郑州荥阳县东南十七里。”专家认为,当年的宅阳在今荥阳一带颇有名气。回望探究这段历史,有助于清晰宅阳铸在战国钱币上的原由所在。
铸在战国钱币上的宅阳,是军事要地。《史记》等古籍记载,早在春秋末、战国初,宅阳就以军事要地而著称。周元王七年(公元前469年),晋国大卿智瑶“城宅阳屯兵”,即稳固宅阳,以便威胁郑国,次年出兵伐郑,不久夺得郑国的九个城邑。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魏惠王与韩昭侯“会于宅阳”,即以宅阳为基地,作出军事决定,形成魏韩联盟,在称雄争霸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难看出,宅阳在战国前夕就是公认的军事要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将宅阳这个要地刻铸于钱币,无疑蕴含着此币的军事价值。
铸在战国钱币上的宅阳,是郑氏胜地。宅阳之地,也属于春秋时期郑国活动中心所在地。郑氏尊公曾在古荥阳建国定都,并建造郑氏“京襄城”。战国钱币上铸“宅阳”字样,表面反映的是宅阳地名,实则融入了郑氏京襄城背景,这大概是铸币者的用心之所在。察看京襄城的形成年代、现存遗址遗存,宅阳属于郑氏胜地的概念了然于胸。京襄城是一座历史古城,位于今荥阳东南10公里,其范围包括了古宅阳。也就是说,宅阳就在京襄城内。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到后来晋国构筑的宅阳城,必然会想到历史悠久的郑氏京襄城。公元前770年,郑桓公、郑武公以荥阳为都城,称之为“京城”。公元前636年,郑文公迎周襄王居归此城,又称“襄城”。后来,当地人习惯地合称“京襄城”。包括宅阳在内的京襄城遗址,南北长1720米,东西宽1410米,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内有郑王庙及其石祭案、御路岗、点将台、阴司涧等遗存。郑王庙有大殿三间,内有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塑像,庙内有一石供桌,上刻“郑王庙记”,传为原始建庙之遗物。
铸在战国钱币上的宅阳,是风水宝地。古宅阳,地处荥阳与郑州之间,可谓是人杰地灵的一方风水宝地。或许是战国“宅阳”币的影响,境内除郑氏宗族遗存外,后又不断地增添名胜古迹。如汉砖古物区、唐代诗人李商隐墓、唐天宝八年的兴国寺造像石刻、朱氏宗族图记碑柱等。特别是明代武温王与张太妃合葬的壁画墓,已成为国家重要历史文物和珍贵艺术品,对研究本地区文化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原武温穆王壁画墓,就在今荥阳东南的古宅阳地。此墓位于地下7米处,以遍布于墓内的彩绘壁画而闻名。墓室长6米,宽5米,高3米,墓主人是明太祖的八世孙武温穆王,墓是他和元配夫人张太妃的合墓。在墓室后壁中央绘有释迦牟尼佛像,两旁绘有护法灵禽、麒麟、大象,东西两壁绘有帝王和王妃画像及亲人、侍者以及亭台楼阁和各种乐器等,墓顶绘有日月象。据专家鉴定,此壁画代表了明代绘画的极高水准。(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