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观津】原文: 齐伐魏,取观津。(《资治通鉴》第2卷 公元前368年)译文: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观津这个地方。
【简介观津】观津,古地名。在今河北衡水市武邑县城东南。春秋战国时为赵国名城邑,赵惠文王封大将军乐毅于此,后归魏。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齐国攻打魏国,“取观津”,即为此地。《史记•魏世家》亦有记载:“(魏哀王)二年(公元前368年),齐败我观津。”西汉置观津县,汉景帝母窦漪房即窦太后乃此县人。北魏观津改名灌津,北齐废,隋时复置观津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观津县,归入武邑县,至今。
现在的武邑县地处衡水市东北部,东邻阜城、景县,西接深州市,南与枣强县接壤,北与武强县毗邻邻,东北接泊头市,总面积为830平方公里。
【读后随笔】观津飞出“金凤凰”
今河北衡水市武邑,古有观津之称。翻阅司马迁的《史记·外戚世家》,其中竟然以重笔浓墨点及“观津”:“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窦皇后亲早卒,葬观津”、“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窦太后,闺名窦漪房(公元前205—前135年),赵国清河郡观津(今衡水市武邑县)人。她是刘恒妻,汉文帝刘恒即位被立为皇后;她是刘启母,汉景帝刘启即位被尊为皇太后;她是刘彻祖母,汉武帝刘彻即位被尊为太皇太后。不难看出,史书如此反复说到观津,主要原由在于观津飞出了窦漪房这只“金凤凰”。的确,窦太后辅佐西汉文、景、武三代皇帝,可谓劳苦功高,无愧于大汉王朝的杰出女性。
观津是窦太后牵挂的地方。家乡怎么样、家人在哪里,这是窦漪房入宫后经常思念牵挂的事。汉初,宫中要挑选一批宫女赏赐给诸侯王,窦漪房也在选中之列。窦漪房因家在观津,离赵国近,一心想到赵国去。她恳求主事宦官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可是这个宦官还是误将她的名字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圣旨下达后,无法更改。就这样,窦漪房去了远离观津的代国。虽然阴差阳错不如她的心愿,但在那里得到了代王刘桓的宠爱,后来刘恒当了皇帝(汉文帝),窦漪房也册封为皇后。窦漪房成了窦皇后,尽管身份变了,但思乡之情不减,她常常打听过去的左邻右舍,东家在不在,西家好不好,说到伤心处,不禁落下热泪。不久找到了哥哥窦建的下落,唯有弟弟窦广国杳无音讯,更是让她挂念不已。一天,有位自称是窦皇后弟弟的人求见,悉问旧事,皆能对答,还把当年姐姐临别前与自己在驿站生离死别、沐发乞饭的情景诉说一遍。窦皇后听完,再也无法控制情绪,紧紧搂住弟弟,痛哭流涕。此时的汉文帝也为之动容,当即赏赐窦广国财物田地和房宅,让他迁居长安。
观津是窦太后受益的地方。窦漪房在辅政治国上,有自己一套可行的办法和经验。这种办法和经验的积累,从根子上说还是得益于观津这方水土。窦漪房曾经在观津过着底层的生活,知道老百姓要什么、不要什么。在观津时,她看到很多人需要救助,于是做了皇后之后,谏请汉文帝颁下旨意,赐给天下所有鳏寡孤独之人、生活穷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更加到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两匹帛、三斤棉絮的数目。在观津时,她遇到好多家庭节俭度日,于是在皇宫中强调节约,生活不讲奢华,《汉书·文帝纪》中就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在观津时,她听到更多声音厌恶战乱,于是其执政理念偏爱黄老之术,“以民生息”、“无为而治”,在她的影响和作用下,造就了“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前期,国家经济实力已经达到空前强大的程度。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经历了三代帝王的太皇太后窦漪房在宫中病逝。自此,这位从观津走出的女子,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也演绎出汉朝历史上的一段奇迹。(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