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地020﹒鲁阳

(2019-08-04 18:37:37)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读文鲁阳】原文:魏伐楚,取鲁阳。(《资治通鉴》第1卷 公元前371年)译文:魏国攻打楚国,夺得鲁阳这个地方。

【简介鲁阳】鲁阳,古地名。在今河南鲁山县。春秋战国楚邑。相传,春秋时楚国鲁阳公曾挥戈使太阳返回。《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大概是因鲁阳公所为而得名。周烈王五年(公元前371年),魏国攻打楚国此地,便有魏“取鲁阳”之说。《史记•魏世家》亦云:“(魏武侯)十六年,伐楚,取鲁阳。”汉置鲁阳县,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名山北县,隋开皇初改鲁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鲁山县。现为平顶山市鲁山县。

 

读古地020﹒鲁阳

鲁山县地处河南中部,伏牛山东麓,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4公里,总面积243232平方公里。该县有众多涉及春秋思想家墨子、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宋代诗人梅尧臣等人的古迹文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读后随笔鲁阳—鲁山:墨子文化之乡

鲁阳,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境内。其历史沿革是,夏商时称鲁县,春秋战国时期为鲁阳,西汉时置鲁阳县,唐时改为鲁山县,至今。鲁阳—鲁山这方热土,地灵人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即墨翟,就诞生于此、活动于此,留下厚重的历史文化。2013724日,中国民协授予鲁山县“墨子文化之乡”的称号。

读古地020﹒鲁阳

在鲁阳—鲁山,多有“墨乡”的遗迹遗存。据考证,墨子文化遗址、遗存,主要分布在鲁山西部山区乡镇。以尧山镇最多,也最为集中,其次为熊背乡、赵村乡、库区乡、四棵树乡、团城乡、瀼河乡、辛集乡等。在尧山镇尧山村有墨子故里碑,碑高 1.7 米,宽 0.7 米,有龙凤呈祥图案,中间阴刻“墨子故里”四个大字;在尧山竹园村有相家沟,住墨子后裔相氏人家,因为是墨子的出生村,所以至今户户立墨子灵位;在赵村乡中汤村有墨子坊,为墨子外婆纺织染布的作坊;在邱公城西侧有著经阁,是墨子封官不受、只心著述的地方;在团城乡有棋盘石,是墨子鲁班下棋的地方;在四棵树乡有墨灵馆,是墨子给乡亲传经习武的场所;在熊背乡有墨子洞,墨子晚年就隐居于此。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封杀,墨学几乎绝传,墨子难以存身,尽管如此,但后世仍在鲁山为墨子建祠庙达13处之多。

在鲁阳—鲁山,早有“墨乡”的民间传说。鲁山墨子文化之乡的传说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五类:墨子出生的传说、墨子与匠祖鲁班交往的传说、墨子与鲁阳文君交往的传说、墨子教授生产技艺遗迹的传说、墨子归隐著书的传说等。在这五类传说中,虽神奇生动,但也具体贴切。传说墨子出生前,一群凤凰(山雉、天翟、野鸡)在墨母头顶盘旋飞翔,到家时便听到婴儿坠地的哇哇哭声,遂取名翟。传说墨子归隐鲁山熊背乡,原姓墨字去掉土,改为黑姓,所处山沟,因名土掉沟,后人建寺供奉,因名黑隐寺,谐音黑隐士。传说鲁阳公在金山环岛(今昭平湖中)上为墨子建造著经阁,墨子在那里完成了《墨子》一书。传说尧山村有与墨子相关的地名,他童年时接受长者教育的“教子沟”、“拢子沟”、“乖子沟”;青少年时读书、聚会的“言庄”、“小言庄”;中年时研究坑染的“后坑”、研究食品的“粉坊沟”、研究烧制木炭的“梧窑”、研究提炼金属的“金沙岭”“银洞沟”;晚年时隐居生活的“黑隐沟”“灯盏洼”“隐家沟”。这些传说体系完整,互相联系,共同组成了墨子在鲁阳鲁山的生活画卷。

在鲁阳—鲁山,已有“墨乡”的权威论定。纵观历代重要文献可以发现,墨子里籍早在汉末就有经学家高诱考证:“墨子名翟,鲁人也。”(《吕氏春秋·慎大览》高诱注)南宋史学世家罗泌确定:“鲁,汝之鲁山,非兖地。”(《经史·国名纪》)清代考据大家武亿曾任山东博山、河南鲁山知县,他认为:鲁,即鲁阳,春秋时属楚,古人于地名两字,或单举一字,是其例也,并把墨子正式载入他主纂的嘉庆《鲁山县志》,其中详细考证了《墨子》的版本源流。当代学者继承并更深入全面地论证,认为墨子是楚国边陲的鲁阳人,即今鲁山县人。尤其是当代伟人毛泽东,十分推崇鲁山的墨子,他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并特意为墨乡题写了《鲁山报》报头。不难看出,古今名人大家对墨子故里在鲁阳鲁山的论述,前后相承,已成共识。(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读古地021﹒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