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彭蠡】原文: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资治通鉴》第1卷 公元前387年)译文: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
【简介彭蠡】彭蠡,古称彭蠡湖,后改鄱阳湖。据说,“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比喻此湖犹如大瓢一般。《读史方舆纪要》:鄱阳湖“自隋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春秋战国时称彭蠡,战国将领吴起所说的“右彭蠡”,即指此。只是到隋末,彭蠡水域扩展,漫浸鄱阳城,遂将彭蠡改名为鄱阳湖;到唐时习惯上仍称彭蠡湖。随着时间推移,鄱阳湖逐渐取代了彭蠡湖。现在的鄱阳湖,在今江西省北部,为赣江、修水、鄱江、信江等河的总汇;湖水北经湖口注入长江;面积为358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1米,最深达16米,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天下第一湖”。
【读后随笔】彭蠡湖—鄱阳湖:“鸟之天堂”
古称彭蠡湖,今叫鄱阳湖。虽然同为一湖,但经历了从小到大的演化过程。昔日之“瓠瓢也”,如今已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自古以来,此湖及周围水草丰美,景色秀丽,为“鱼米之乡”。从彭蠡到鄱阳,美丽富饶之湖养育了世代生长居息的万物生灵,尤其是成就了“鸟之天堂”。同时,鸟的到来也为这里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生态美,少不了鸟的元素。有位江西籍艺术家前些年以诗表达观感说:“鄱阳湖畔鸟天堂,鹬鹳低飞鹤鹭翔;野鸭寻鱼鸥击水,丛丛芦苇雁鹄藏”、“我们要爱湖区鸟,生态平衡利自身”。(余亚飞:《咏鄱阳湖赞》)
彭蠡湖,早就是“鸟之天堂”。古代典籍《尚书·禹贡》中有“彭蠡既潴,阳鸟攸居”的说法,明言:彭蠡湖中的水聚地,有鸿雁之类的候鸟栖息。唐朝时期,不少有名的诗人都来过彭蠡湖观景作诗。如有:李白的《过彭蠡湖》、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白居易的《彭蠡湖晚归》、张九龄的《自彭蠡湖初入江》、项斯的《彭蠡湖春望》等。透过他们的诗作,可以看到那时彭蠡湖鸟之多、景之美,叹为观止。白居易在他的诗中云:“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香。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彭蠡湖晚归》)晚归的船只惊飞数以千计的鸟群,在红色的晚霞下白光点点,蔚为壮观。晚唐著名诗家项斯,更是在《彭蠡湖春望》中描述说:“湖亭东极望,远棹不须回。遍草新湖落,连天众雁来。”极目天边飞来的大雁群,落在彭蠡湖的湿地上悠然自得,就像回到了属于它们的“天堂”。
如今的鄱阳湖,不仅是“鸟之天堂”,而且还增设了护鸟区。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境内,面积22400公顷,包括大湖池、蚌湖等9个湖泊及周围湖滩草洲。多年来,护区充分发挥了护鸟救鸟的作用,被当地百姓誉为“鸟的保护神”。据护区工作人员介绍,鄱阳湖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现有已知鸟类310种,按居留型分,留鸟45种,冬候鸟155种,夏候鸟107种,迷鸟3种。其中白鹤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珍贵、濒危鸟类还有白鹳、黑鹳、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嘴鹈鹕、白琵鹭、小天鹅、白额雁、黑冠鹃隼、鸢、黑翅鸢、乌雕、凤头鹰、苍鹰、雀鹰、白尾鹞、草原鹞、白头鹞、游隼、红脚隼、燕隼、灰背隼、灰鹤、花田鸡、小杓鹬、小鸦鹃、蓝翅八色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白枕鹤群的百分之六十在鄱阳湖越冬。因此,鄱阳湖誉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