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公元320年;战址: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地区);战况:前赵将军游子远生擒来势凶猛的伊余。战法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读文摘记
原文:子远屯于雍城,降者十余万;移军安定,反者皆降,唯句氏宗党五千余家保于阴密,进攻,灭之,遂引兵巡陇右。先是氐、羌十余万落,据险不服,其酋虚除权渠自号秦王。子远进造其壁,权渠出兵抗之,五战皆败。权渠欲降,其子伊余大言于众曰:“往者刘曜自来,犹无若我何,况眦偏师,保谓降也!”帅劲卒五万,晨压子远垒门。诸将欲击之,子远曰:“伊余勇悍,当今无敌,所将之兵,复精于我,又其父新败,怒气方盛,其锋不可当也,不如缓之,使气竭而后击之。”乃坚壁不战。伊余有骄色,子远伺其无备,夜,勒兵蓐食,旦,值大风尘昏,子远悉众出掩之,生擒伊余,尽俘其众。权渠大惧,被发、嫠面请降。子远启曜,以权渠为征西将军、西戎公,分徙伊余兄弟及其部落二十余万口于长安。曜以子远为大司徒、录尚书事。(《资治通鉴》第91卷)
译文:晋太兴三年(公元320年),游子远驻军于雍城,投降的人有十多万。转移军队到安定,反叛的人都归降。只有句氏宗族五千多家在阴密固守,游子远前来攻打,歼灭了句氏宗族,于是率领军队巡行陇右。此前氐族、羌族十多万村落,占据险要地势不肯降服,他们的酋长虚除权渠自打旗号为秦王。游子远进兵逼近他的壁垒,虚除权渠出兵抵抗,五战都失败了。虚除权渠便想投降,他的儿子伊余向部众高声煽动说:“以前刘曜亲自来,尚且没把我怎么样,何况这仅是偏师,为什么要投降呢?”自己率领五万精兵,清晨向游子远军垒门前压来。游子远手下各位将领想反击,游子远说:“伊余骠勇强悍,当今天下无敌,他所带领的军队,又比我方精锐。而且他父亲刚战败,伊余怒气正盛,他的锐气是不可阻挡的,不如暂缓出战,让他的兵士锐气衰竭,然后反击他们。”于是坚壁不战。伊余有骄傲的神色,游子远候望到他没有防备,夜间率领军队在寝席上吃饭,第二天天明,正逢大风刮起尘土昏暗时,游子远率军全数突袭,活捉伊余,将他的部众全部俘虏。虚除权渠大为恐慌,披散着头发,用刀割破脸皮,请求归降。游子远禀报刘曜,把虚除权渠封为征西将军、西戎公,分别迁徙伊余兄弟及其部落二十多万人到长安。刘曜将游子远封为大司徒,总领尚书事务。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陇右之战是发生在十六国时期的一场战争。在此战中,游子远与虚除(复姓)伊余的较量,称之为关键一役。公元320年,十六国之一的前赵帝刘曜遣车骑将军游子远平叛,当游子远率军行至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地区)时,氐、羌酋长虚除权渠因抵抗失败,打算投降。可是,虚除权渠的儿子虚除伊余不服气,率领五万精兵,一大早就逼近游子远的营垒大门。前赵军将领们准备出营迎击,却被游子远拦住了。他说:“伊余非常凶悍勇猛,无人能敌,率领的士兵都是精挑细选的,强过我们的士兵。他父亲刚战败,伊余怒气正盛,他的锐气是不可阻挡的,不如暂缓出战,让他的兵士锐气衰竭,然后反击他们。”于是,游子远下令全军坚壁不战。伊余见前赵兵不敢出战显得非常得意而骄傲起来,他的部队士气也随之消减而松懈起来。第二天早晨天刚亮,刮起了大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游子远令士兵们乘敌懈怠之机发起进攻,结果活捉了虚除伊余,其部众全被俘虏。随后,虚除权渠得知儿子已败,也率部投降了前赵。游子远因此战而成名,被刘曜任命为大司徒、主管政府事务。

[战例析兵法] 这个战例,展示了游子远的谋略才华。面对来势汹汹的虚除伊余,游子远不急不躁,积极应对。他的策略是,虚除伊余初来,“其锋不可当也,不如缓之,使气竭而后击之”;他的步骤是,先“坚壁不战”,后“伺其无备”,“悉众出掩之”。按照这样的策略步骤实施作战,结果是大获全胜,“生擒伊余,尽俘其众”,虚除权渠也被逼降归前赵。不难看出,游子远在与伊余的较量中,采用的兵法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避开敌人的锐气,在其士气懈怠衰竭时才去打击它,这是掌握与治理士气的方法。战场上的“避其锐气”,就是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可以说,陇右之战中的输赢,主要聚焦在“锐气”上。游子远因为善于避人锐气,所以成为受人赞仰的赢家;而虚除伊余则因为自我衰竭锐气,所以成了被人生擒的输者。
[兵法谈今用]
“避其锐气”,从本质上讲是后发制人。在作战中,避敌锐气,不是害怕和放弃战斗,而是避开不利因素,争得后发制人的主动权,从而去战胜敌人。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五次反围剿,前四次由于战略战术对头,又注意避敌锋芒,后发击破,所以皆有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果。唯有第五次丢弃成功的战略战术,简单硬碰硬,结果遭遇严重挫折,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避其锐气”,从心战上讲是衰敌士气。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民广泛展开游击战,还有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从心理上摧毁敌人,消磨其士气,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避其锐气”,从策略上讲是以退为进。俄国统帅库图佐夫,曾经在拿破仑强大军队进攻面前之所以实行退却方针,就是因为他清楚地看到了只有退却,才能避其锐气;只有避敌锐气,才能保存自己,尔后消灭敌人。他说:“只要军队还存在,还能抵制敌人,我们就还有顺利地结束战争的希望;但是如果军队被消灭,那么莫斯科和俄国都将灭亡。”后来,果然是这样。由于保存了自己,使敌锐气衰减,最终打得拿破仑及部队狼狈逃跑。(谢谢图片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