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军事04﹒从即墨之战谈“待敌可胜”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时:公元前279年;战址: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战况:齐军寻找战机打败了燕军;兵法:待敌可胜
读文摘记
原文:田单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皆翔舞而下城中。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当有神师下教我。”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起引还,坐东乡,师事之。卒曰:“臣欺君。”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见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冢墓,烧死人。齐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牛千馀,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其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大惊,视牛皆龙文,所触尽死伤。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者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杀骑劫,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复为齐。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走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焉。乃迎襄王于莒;入临淄,封田单为安平君。(《资治通鉴》第4卷)
译文: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即墨城齐国守将田单下令让城中人吃饭时,先在庭院里祭祀祖先,四处飞鸟争吃祭饭都盘旋落到城中,燕军很是惊讶,田单又让人散布说:“会有天神派军师下界来帮助我们。”有个士兵说:“我可以做神师吗?”说罢起身便走。田单急忙离座追回他,让他面东高坐,奉为神师。士兵说:“我犯上欺主了。”田单忙悄声嘱咐:“你不要说出去。”便以他为师,每当发布号令,都必称奉神师之命。田单又令人散布说:“我就怕燕军把齐国俘虏割去鼻子,作为前导,那样即墨城就完了!”燕国人听说,果然这样做了。城中守兵看到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去鼻子,万分痛恨,决心坚守不降,唯恐被俘。田单再使出反间计,说:“我怕燕军掘毁我们的城外坟墓,那样齐国人就寒心了。”燕军又中计,把城外坟墓尽行挖毁,焚烧死尸。齐国人从城上远远望见,都痛哭流涕,争相请求出战,怒气倍增。田单知道城内的军民可以一心死战,于是带头拿起版、锹和士兵一起筑城,把自己的妻妾编进军队,还分发全部食品犒劳将士。他下令让披甲士兵都潜伏在城下,只以老弱人员、女子登城守卫,又派人去燕军中约定投降,燕军都欢呼万岁。田单在城内百姓中募集到一千镒金银,让即墨城的富豪送给燕军大将,说:“我们马上就要投降,请不要抡夺我们的家族!”燕将大喜,立刻应允并更加松懈戒备。田单在即墨城中搜罗一千余头牛,给牛披上大红绸衣,绘上五彩天龙花纹,在牛角上绑束尖刀,而在牛尾绑上灌好油脂的苇草,然后点燃,趁着夜色,从预先凿好的几十个城墙洞中,赶牛冲出,后面紧随着五千壮士。牛尾巴被火燎烧,都惊怒地奔向燕军大营。燕军大惊失色,看到牛身上都是天龙花纹,碰到的不是死就是伤。加上城中敲锣打鼓呐喊,老弱居民也击铜器助威,响声惊天动地。燕国军队万分恐惧,纷纷败逃。齐军趁乱杀死燕军大将骑劫,追杀逃亡燕军,所经过的城邑都叛离燕国,再度归顺齐国。田单的军队越来越多,乘胜而入,燕军日日望风而逃,逃到黄河边,齐国失去的七十几座城都复归。田单于是前往莒城迎齐襄王回国都临淄,襄王册封田单为安平君。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战国时期,齐国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进行了一次著名的防守反击燕军的作战,史称“即墨之战”。公元前279年,燕国军队攻占了齐国大部分地区,只有即墨未被沦陷。为了不被燕军攻破即墨城,齐国守将田单在城内用拜神礼,佯装天神助齐,以稳定军民之心;用激将法,声讨燕军割齐兵鼻子、毁齐人祖坟的罪行,激发齐兵对燕军的愤慨;用隐真术,先命精壮甲士全部隐伏起来,以老弱、妇女登城守望,使燕军误以为齐军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用诈降计,派人向燕军送金、降表出城,要求破城不要掳掠,燕军信以为真,一心坐待受降。就在燕军麻痹松懈之时,田单在城中搜罗一千余头牛,摆下了“火牛阵”,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让火牛惊怒地奔向敌营,燕军惊恐万状,纷纷败逃。田单率齐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失地。
[战例析兵法]
田单是个善战者,在国破城围、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顽强孤守,然后绝地反击,居然打败强大于己的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复活了齐国。从兵法上分析,田单在即墨战场上的表现,闪耀着“待敌可胜”的光芒。《孙子兵法·形篇》中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孙子这段兵言,围绕“待敌可胜”而展开,基本意思是,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保存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时机去战胜可以战胜之敌。保证不被敌人战胜在自身力量,战胜可以战胜之敌在敌方失误。所以善战者,能够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却不能凭主观想象敌人可以被我战胜。
“待敌可胜”,是用兵作战的重要策略。所涉的术语:“不可胜”,意即不被敌战胜;“可胜”,意即可以被我战胜。所谓的“待敌可胜”,就是等待时机,战胜可以战胜之敌。“待敌可胜”的基本要求,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中有更好的作为。田单在即墨战场上可谓是用活了这一兵法。他先用拜神礼、激将法等,激发城内军民的抗燕情绪,为保存自己创造了“不可胜”的条件;再用隐真术、诈降计等,麻痹松懈燕军,为消灭敌人捕捉到“可胜”的机会;然后抓住战机,实施“火牛阵”,进行大反攻,以我之“不可胜”对冲敌之“可胜”,其结果自然是:貌似强大的燕军大溃,原本弱势的齐军大胜。
[兵法谈今用]
“待敌可胜”是值得研究的军事课题。今天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强者常常对弱者以武力相威胁,他们到处炫耀其强势,恃强凌弱。因此,弱者在强者威胁面前,如何保存和壮大自己、孤立和打击敌人,打好以弱胜强之战,是迫切需要探求的问题。一般地说,“强胜弱败”是战争胜负的基本规律,但在一定条件下,以弱胜强是可能的,这是辩证法所揭示出的道理,也是战史所证明的事实。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努力让自己练就得“不可胜”;设法使敌人衰减到“可胜”程度。如能在这两方面下足功夫,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己由弱变强、彼由强变弱,最终在军事斗争中战胜强敌。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积累了丰富的“待敌可胜”经验。战初,敌我力量对比是强弱悬殊。在军事力量处于劣势地位的我方,最后却打败了强大的对手,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正义的战争、人民的支持等等,但有重要一点,就是善于不断地创造“待敌可胜”的氛围和条件。在这期间,我军充分利用战场上的时间、空间等,制约和削弱敌人,使己方的力量得到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消耗敌军的军力、经济力乃至士兵的精力,以达到在战略、战术上消耗拖垮敌人。这样,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使强敌转化弱敌,“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从而成为“可胜”之敌,最终被我军打败。这种不懈地从多方面转化自我、削弱敌人的“待敌可胜”经验,也是打赢今后战争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