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物笔记《资治通鉴》 |
【合众篇072】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唐朝大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长在朝中任职,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擅楷书,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传世墨迹众多。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
读文摘记
原文:上见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书迹,爱之。辛酉,以公权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上问公权:“卿书何能如是之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默然改容,知其以笔谏也。(《资治通鉴》第241卷)
译文: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三月,唐穆宗看到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的书法墨迹,十分喜爱。辛酉(十九日),任命柳公权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穆宗问柳公权:“你的书法为什么写得这么好?”柳公权回答说:“写字运笔关键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听后默然不语,神色改变,知道柳公权是以用笔作譬来规劝自己。
读后随笔
柳公权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也是书界少有的耿直敢言者。他以笔为谏,规劝唐穆宗李恒说:“心正则笔正”。言下之意,治国、用笔一个理,都得用心走正道,歪了邪了什么事也做不成。唐穆宗是个胸无大志、怠于朝政、只知享乐的昏庸帝王。柳公权以书喻政,由此及彼,巧妙进谏。穆宗听后,自然是“默然改容,知其以笔谏也”。后来,穆宗改否,无须考究,但“心正笔正”作为至理名言流传下来了,并收入成语辞典。所谓“心正笔正”,意即书法的优劣与人品有关,写好字必先有好人品。运用此语,不忘书法大家柳公权。
柳公权以“心正”劝谏皇帝,成为了一代名臣。他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他秉行“心正”的做事态度,劝谏过穆宗,也劝谏过文宗。一次,唐文宗李昂说起了汉文宗在生活习惯上非常节俭,便以自己的衣袖为例,声称自己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在场的大臣们都赞颂文宗节俭的品德,有的奉承说:“陛下,您的俭朴胜过了汉文帝呀!”只有柳公权不言不语。文宗问他为何不说话,柳公权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唐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欣赏柳公权的谏言能力,便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心正笔正”是柳公权人生的写照。他以此劝谏做官,也以此挥毫泼墨,打造出“柳骨之姿”。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等。他以“心正”练成了流芳百世的“柳骨”,又以“笔正”造就无以伦比的“柳体”。唐文宗曾赞叹柳公权书法:“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啊!”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祭石学士文》中说:“延年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