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254.从马燧智取长春宫谈“上兵伐谋”

(2018-01-10 13:30:18)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军事篇之七十二】战时:公元785年;战址:长春宫(今陕西大荔县);战况:唐朝将领马燧用情感之谋,化解了一场恶仗;兵法:上兵伐谋

读文摘记

原文:马燧至行营,与诸将谋曰:“长春宫不下,则怀光不可得。长春宫守备甚严,攻之旷日持久,我当身往谕之。”遂径造城下,呼怀光守将徐庭光,庭光帅将士拜城上。燧知其心屈,徐为之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庭光等复西向拜。燧曰:“汝曹自禄山已来,徇国立功四十余年,何忽为灭族之计!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图也。”众不对。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将士皆伏泣。燧曰:“此皆怀光所为,汝曹无罪。弟坚守勿出。”皆曰:“诺。”(《资治通鉴》第231卷)

 

读古事254.从马燧智取长春宫谈“上兵伐谋”

译文: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马燧来到行营,与各将领计议说:“不将长春宫攻打下来,便不能捉住李怀光。长春宫的防守戒备甚为严密,若是攻打它,势必空费时日,相持很久,我应当亲自前去开导他们。”于是,马燧径直来到城下,呼喊李怀光的守城将领徐庭光,徐庭光率领将士在城上列队向马燧下拜,马燧看出徐庭光内心已经屈服,便和缓地对他说:“我是从朝廷来的,你们应该向着西面接受朝命。”徐庭光等便又向西面下拜。马燧说:“自从安禄山以来,你们献身国家,建立功勋,已有四十余年,为什么忽然做这种诛灭九族的打算!听我的话,你们不仅可以免去灾祸,而且还可以谋求富贵呢。”众人都不肯回答。马燧敞开衣襟说:“既然你们不相信我的话,你们为什么不用箭射我呢?”城上将士都伏在地上哭泣起来了。马燧说:“这些罪过都是李怀光犯下的,你们是没有罪的。你们只管坚守着这座城不出来就是了。”众人回答:“是。”

读古事254.从马燧智取长春宫谈“上兵伐谋”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八月,唐将马燧率军攻打长春宫。(今陕西大荔县)。当时,李怀光叛唐,占居长春宫。由李怀光部将徐庭光率兵六千守宫殿城墙,守备相当严密。马燧考虑用武攻破坏性太大,应该取谋攻为宜。于是他孤身亲临城下喊话徐庭光。徐庭光平日敬畏马燧名声,就在城上拜见。马燧估计徐庭光的心已经屈服,便对徐庭光说:“我是从朝廷来的,你可面向西受命。”徐庭光便面向西方叩拜。马燧说:“你们都是安禄山以来的开国元勋,四十多年来劳苦功高。怎么能抛弃祖父的功劳,去做毁宗灭族的事情。听我的话,不但免除你们的罪过,还能享受荣华富贵。”徐庭光的部下都不说话。马燧说:你们若是信不过我的话,我往前走几步,你们可以用箭射杀我。他便披衣往前走,徐庭光被感动的泣然泪下,跪伏在地,叛军的士兵们也感动得哭了。之后,徐庭光便率领部下投降了,从而和平无损地解放了长春宫,马燧因功被升任光禄大夫兼任侍中。

[战例析兵法]

长春宫原是隋朝离宫,唐时沿用。李怀光叛唐时占领长春宫,并由部将徐庭光严密把守。唐将马燧没有用武毁宫,而是以谋解决问题。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叛将徐庭光面对面喊话,一方面用好言开导,归降是出路,“非止免祸,富贵可图也”;一方面用真心感染,“此皆怀光所为,汝曹无罪”。尤其感人的是,马燧敞开衣襟说:你们若是信不过我的话,我往前走几步,你们可以用箭射杀我。“将士皆伏泣”。马燧完全是用情感策动之谋,征服了徐庭光等人,让长春宫完好无损地归唐。这一战例说明,“伐谋”确实是上策。

读古事254.从马燧智取长春宫谈“上兵伐谋”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百战奇略·谋战》:“凡敌始有谋我者,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敌人开始谋图侵犯我时,要针对他的企图加以破坏,使敌人不敢对我采取军事行动。这就是兵法中说的:指导战争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

谋略,是智慧之花。在古代战争中,这种智慧之花常能结出胜利之果。一般说来,克敌制胜的方法分为“智胜”与“力胜”两种,相应就有“全胜”与“破胜”两种结局。“智胜”彼方,己方付出的代价不大,有助于保存实力;“力胜”彼方,己方往往付出代价大,各种损失不可避免。所以,兵家主张用谋略来制胜,以“伐谋”为上。

[兵法谈今用]

应该说,“伐谋”在任何时期都是军事斗争的上策。战争的较量固然是武力的较量,以武克敌相当重要。但是,战争的较量也是智谋的较量,以谋克敌更为重要。武与谋又是统一的,谋以武作基础,武在谋中得以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兵伐谋,其次伐兵”是正确的排序。正如兵家所言:在现代社会的战争领域里,谁登上了“伐谋”的高峰,谁就操有主动权和胜券。因此,“上兵伐谋”,是军事指挥者必须把握的权谋。

“上兵伐谋”,在理论上毋庸置疑。战争有暴烈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伐谋”可以减少因为战争的暴烈性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正因为有暴烈性,所以战争指挥者要慎用“伐兵”;正因为有不确定性,所以战争指挥者要重视“伐谋”。一个头脑清醒、善用谋略的战争指挥者,往往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淮南子·兵略训》云:“力敌则智者胜,势俟则有数者擒无数。”意思是,军事力量相等则是明智的战胜愚蠢的,战场态势相同则是有谋的战胜无谋的。正如著名的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所言:“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战争对军人的要求,那么就会发现智力是主要的”,“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智慧有更大的作用”。

“上兵伐谋”,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第四次中东战争,在战争的准备和开始阶段,由于埃及、叙利亚谋高一筹,很快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线,取得了初战的胜利。但后来以色列根据战争情况及时调整了指导战争的谋略对策,采取先北线后西线重点用兵的作战方针,并抓住战机直扑叙、埃军的薄弱和要害处,很快夺回了主动,迫使埃、叙不得不停战议和。海湾战争时,美国从总统开始,强调每个指挥员都要很好地研究《孙子兵法》用以指导战争,实际上是强调以谋胜敌的重要性。他们借鉴孙子“先胜而后求战”之谋,为筹划赢战奠定基础;巧用孙子“避实击虚”、“正合奇胜”之谋,合理部署兵力,实施出敌不意的机动战,以极小的代价赢得战争胜利。难怪,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在武器控制的有关方面,面临着一个新时代的智力挑战,那就是善于施谋定策。所以,只要战争和军事斗争存在,军事家们就会对“上兵伐谋”的追求永不停顿。(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