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232.王僧虔的人道情结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合众篇054】王僧虔(公元426—485年),南朝齐官吏。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晋王羲之四世族孙。他历任丹阳尹、侍中等。著名的书法家,喜文史,善音律,工正、行书。其书继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气骨,为当时所推崇,影响及于唐宋。书迹有《王琰帖》等,著有《论书》等篇。死后追赠为司空,谥号简穆。
读文摘记
原文:十一月,戊寅,丹阳尹王僧虔上言:“郡县狱相承有上汤杀囚,名为救疾,实行冤暴。岂有死生大命,而潜制下邑!愚谓囚病必先刺郡,求职司与医对共诊验,远县家人省视,然后处治。”上从之。(《资治通鉴》第135卷)
译文:齐高帝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十一月,戊寅(十六日),南齐丹阳尹王僧虔上书说:“郡县各级监狱里,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一种送有毒的汤药给生病的囚犯的做法,名为治病,实际却是冤杀人犯的残暴恶行。哪有人的生死由下级官员暗中操纵这样的道理!我认为今后如果有囚犯生了病,一定要先报告郡守。请有关官员与医师一起前去诊视检查,老家在远处的还要允许家人探望,然后才能给药治疗。”齐高帝批准了他的建议。
读后随笔
王僧虔,这不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书法家么?没有错,他就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僧虔初仕宋,后入齐,官至侍中、丹阳尹。他一生善良、宽惠、向上,不仅对书法非常热爱、很有成就感,而且对监狱的囚犯非常关注、很有同情感。读读他那篇上书反虐囚的短文,不由得惊呼:书法家王僧虔,原来是个有人道情结的人!
“人道情结”,无法记忆在那里见过,也难以精准表述含义。一般地说,人道情结是对人、人的生命、人的尊严等,有某种深层的感情向往与寄托。这样概括似乎过于抽象笼统,但可以到具体事例中去感受。你想知道王僧虔的人道情结么,那你就到他上书反虐囚的短文中去体会吧。反对虐待囚犯,从本质上说,就是要保护人的生命权和尊严。囚犯也是人,有自己的生命权和尊严,在封建监狱里,不把囚犯当人,不给病者就医,还要用毒药将他们毒死。如此无端剥夺人的生命,肆意对人虐待和折磨,是极不人道的行为。1500多年前,王僧虔就看到这个问题,懂得这个道理,并勇敢地站出为囚犯说话,强烈要求皇帝发声保护。王僧虔做了一件当时官吏不愿做的“闲事”和好事,是一个了不起的、有人道情结的人。
王僧虔的人道情结,反映在他书法人生的多方面。在朝廷中,也留有他的人道情结印迹,主要反映在君臣关系上。从人道的观点看,君与臣都是人,都得信守做人的道德,理应互尊互爱。然而更多的却是不平等,乃至恶劣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程度。这就是强加于人的至高无上的尊严。王僧虔认为,君主的尊严当然要维护,但不应该随意以一君之威来伤害众臣之尊,更不允许作臣子的谄媚怂恿君主养成不尊重别人的坏毛病。有一次,齐高帝萧道成与王僧虔比试书法,两人各书一幅之后,齐高帝问王僧虔:“你看咱俩的书法谁可以得第一名?”王僧虔听后停顿一下,暗思,在书法问题上,不应该故意抬高皇上,也不应该刻意贬损自己。在场的文武百官无不为王僧虔答话捏一把汗。片刻之后,王僧虔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的书法,在臣子当中要算是最好的,而陛下您的书法,在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话音刚落,气氛马上活跃起来。齐高帝赞赏他答得好,文武百官也佩服他回得妙。
王僧虔在有些书法作品中,还直接表露了人道情结。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梦中见到王僧虔写的反虐囚短文,而且是原样手迹,一幅直接表露人道的书法,精彩极了。可是,梦醒了,遗憾了,一切只是幻影。后来翻阅王僧虔的书法作品,近乎梦想成真,居然看到了直接表露人道的《太子舍人帖》。下面请欣赏释文:太子舍人王牒。在职三年,家贫,仰希江郢所统小郡,谨牒。七月二十四日臣王僧虔启。
此帖为王僧虔手迹,又称《王琰帖》、《在职》。据记载,《太子舍人帖》是王僧虔为太子舍人王琰帮忙向皇帝求职的文书。太子舍人是掌管东宫文秘的低级官员,太原人王琰任此职三年,由于俸禄不多,难以维持家庭生活。王僧虔得知此情,便写下这道帮人解难、助人为乐的文书。后来,王僧虔《太子舍人帖》流传下来,被后世誉为“规整秀雅,端庄柔和,楷中带行,静穆纯朴,反映出很深的功力”的书法作品。(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