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230.从后燕望都擒首之战谈“胜于易胜”

(2017-07-10 05:06:40)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军事篇之四十八】战时:公元386年;战址:望都(今河北望都县境);战况:后燕大将军慕容麟生擒丁零部落首领鲜于乞;兵法:胜于易胜

读文摘记

原文八月,燕主垂留下太子宝守中山,以赵王麟为尚书右仆射,录留台。庚午,自帅范阳王德等南略地,使高阳王隆东徇平原。丁零鲜于乞保曲阳西山,闻垂南伐,出营望都,掠夺居民。赵王麟自出讨之,诸将皆曰:“殿下虚镇远征,万一无功而返,亏损威重,不如遣诸将讨。”麟曰:“乞闻大驾在外,无所畏忌,必不设备,一举可取,不足忧也。”乃声言至鲁口,夜,回趣乞,比明,至其营,掩击,擒之。(《资治通鉴》第106卷)

 

读古事230.从后燕望都擒首之战谈“胜于易胜”
后燕出战图

译文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八月,后燕国主慕容垂留下太子慕容宝守卫中山,任命赵王慕容麟为尚书右仆射,总领留台。庚午(初一),慕容垂亲自率领范阳王慕容德等人攻打南部地域,让高阳王慕容隆向东开辟平原地区。丁零人鲜于乞据守在曲阳以西的山岭,听说慕容垂到南方讨伐,出山驻扎在望都,抢掠当地民众。赵王慕容麟准备亲自出征伐他,众将领都说:“殿下使镇守之地空虚而远征讨伐,万一无功而返,有损威严,不如派遣众将领去讨伐他。”慕容麟说:“鲜于乞听说国主在外,无所畏惧,一定不会设防,一举就可以攻取他,不值得忧虑。”于是就扬言前往鲁口,夜晚,回师直奔鲜于乞,等到天亮时,到了他的营地,突然发起攻击,擒获了鲜于乞。

读古事230.从后燕望都擒首之战谈“胜于易胜”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后燕望都(今河北望都县境)擒首之战,发生在十六国时期。此战的名气并不大,但颇有兵法意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二月,前燕文明帝之子慕容垂,在中山(今河北定县)复国称帝,改元建兴,史称“后燕”。燕主慕容垂之庶子慕容麟被封为赵王、晋升大将军。同年八月,慕容垂南征,留太子慕容宝守中山,以慕容麟为尚书右仆射,录留台,协助守卫中山都城。丁零族首领鲜于乞听说慕容垂率主力南下,乘机从曲阳进兵望都,抢掠百姓。慕容麟要亲自出兵讨伐,部将纷纷劝他不要亲自出马:“万一无功而返,岂不有损威名!”慕容麟却胸有成竹地说:“鲜于乞知道主上出征,无所畏忌,必不防备。定可一举攻取,不必担忧。”于是,领兵去鲁口,然后,乘着黑夜,急速回兵,天刚明时,正好赶到鲜于乞望都营地,乘其不备,从四面包抄掩袭,果然大获全胜,活捉了鲜于乞。

读古事230.从后燕望都擒首之战谈“胜于易胜”

[战例析兵法]

《孙子兵法·形篇》云:“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意思是,古时候所说的那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在易于取胜的情况下取胜的。因此,那些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显露出他们的智谋而扬名,也没有表现出他们勇武的战功。他们在取得胜利上,是不会有差错的。之所以不会有,是因为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那些败形已露,业已处于失败之地的敌人。

在这段论述中,孙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观点,即“胜于易胜”。所谓“胜于易胜”,就是在易于取胜的情况下取胜。它告诉兵家对容易取胜的敌人和在敌方最容易被我战胜的时刻取胜,不可失掉这一战机。“胜于易胜”的基本要求,是把战争胜利建立在容易取胜的基础上。究其实质,是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战果,谋求最佳的实战效益。

分析后燕望都擒首之战,较完整地体现了孙子的这一兵法观点。尤其是指挥这场战役的大将军慕容麟,他所说的“一举可取”,与孙子的“胜于易胜”高度契合。慕容麟出于对“国主在外,无所畏惧,一定不会设防”的形势判断,在“胜于易胜”的引领下挥兵行动。战前,自信“一举可取”,不必忧虑;战中,果断实施“一举可取”,日夜行军,直奔敌营;战后,收获“一举可取”成果,不仅击败了敌军,而且生擒了敌首鲜于乞。

“胜于易胜”通俗地讲,就是打好打的敌人或者是打敌方好打的地方。从战理上讲,就避实击虚,选择容易攻破的时空点,把握机会,打败敌军,赢得战争的胜利。这样的谋略战法,看似太简单,用现在的话说,“含金量太低”了。其实,不要小觑这种谋略战法,如若能像慕容麟那样,把它用好、用活、用出效果来,还真的不简单、不容易。

[兵法谈今用]

“胜于易胜”可以用于传统战争,也可以用于高技术战争。当这一战法运用到高技术战场上,其自身价值可以得到升华。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对抗,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先进武器装备的对抗。在这种对抗中,敌方有没有“易胜”之点?肯定地说:有!因为不论多么先进的武器,总会有其薄弱点,这种薄弱点就是“易胜”点。像当今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它需要多种技术和情报来保障,环节比较多,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都可能使其丧失作战能力。根据这些特点,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注重抓准敌方先进武器使用环节上的薄弱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攻击,就比较容易取得全局上的胜利。

美军F117A“隐身”飞机,是当代最先进的飞机之一。它于1983年开始批量生产并装配部队,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共出动了1271架次,没有损失一架,被誉为不可战胜的“夜鹰”。就是这样先进的飞机,并非十全十美。据西方报道,这种飞机由于使用“隐身”工艺,在使用方面暴露出五大缺陷;加之机动性能较差,大过载转弯时,飞行速度急剧减小,飞行座舱的后半球视野受到限制。1999328日凌晨,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防空力量,竟用相对落后的苏制“萨姆—6”导弹,击落了一架F117A“隐身”飞机,打破了“夜鹰”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易胜”到“胜”,并非轻而易举。有了“易胜”,只能说有了战胜敌人的可能性,但要把可能变成现实,就得付出努力。这里,既要力战,又要智战;要有英勇的作战精神,也要有科学的作战态度。第一,从客观上把握“易胜”。敌方有没有好打的地方,不是主观而定的,必须依据客观存在而定。如果不顾实际,凭主观想当然,“易胜”就会变得不可靠,取胜也就失去依托。第二,从全局上把握“易胜”。敌方是否好打,应从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去考量。也就是说,“易胜”一定要着眼于全局。对于作战对手从全局上好打,而局部不好打,这场战争打得有价值。反过来说,局部好打,而全局不好打,即便是局部打赢了,也很难说这场战争是胜仗,甚至还可能是一场败仗。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战争在开始时,虽在局部上取得了“辉煌”胜利,但在全局上却是一种失策,最后很可能导致败北。这样的局部“易胜”不可取。第三,从本质上把握“易胜”。判断好打的敌人,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在很多情况下,现象与本质是不一致的。从现象上“易胜”的,未必本质上也“易胜”。所以,只有从本质上把握“易胜”,才能真正取胜。第四,从变化上把握“易胜”。战场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易胜”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尤其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易与不易的转换速度非常之快。战争指挥员只有抓住稍纵即逝的“易胜”,才能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