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229.古弼“国之宝也”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合众篇051】古弼(?—公元452年),曾赐名古笔,代郡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历仕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浚四朝,官至司徒、尚书,封灵寿侯。后因诬告而处死,时人都为他叫冤。
读文摘记
原文:八月,乙丑,魏主畋于河西,尚书令古弼留守。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帝大怒曰:“笔头奴敢裁量朕!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锐,故帝常以笔目之。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今蠕蠕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帝闻之,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赐衣一袭,马二匹,鹿十头。(《资治通鉴》第124卷)
译文: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八月初三,北魏国主拓跋焘去河西打猎。由已担任了尚书的古弼留守都城。拓跋焘下诏,要古弼把强壮的马匹提供给打猎使用。古弼提供的却是一些瘦弱的马匹,拓跋焘勃然大怒,说:“笔头小子胆敢不服从我的诏令,等我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杀了这小子。”古弼头形略尖,所以北魏国主拓跋焘常常称他的绰号为“笔头”。古弼的下属听见国主发了怒,全都吓得战战兢兢,担心被牵连送命。古弼对他们说:“我身为臣子,不能让国主尽情地享受打猎的乐趣,这罪过并不大。如果不能随时作好准备,应付意外事件的发生,让国防物资缺乏,那罪过才真是巨大。现在北方的蠕蠕很强盛,南方的敌人亦没有消灭,我以强壮的马匹供军队备战,用瘦弱的马匹供国主狩猎,正是为国家利益作长远的打算,就算因此被处死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而且这是我一个人独自的决定,你们用不着担心。”拓跋焘知道了后,感慨地说:“有这样臣属,真是国家的至宝啊!”于是,赏赐给古弼一件长衣,两匹马,十头鹿。
读后随笔
“国之宝也!”这是穿越时空的古代点赞。应该说,这不是一般的互相点赞,而是皇帝给臣下的点赞,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点赞自己的尚书古弼。何谓“国之宝也”?就是国家的宝贝。太武帝把古弼看成是国家的宝贝,其分量之重难以估评。翻阅史册,太武帝还褒奖古弼是“国之栋梁”。其实“国之宝也”与“国之栋梁”,并非二类。又是“国宝”,又是“栋梁”,好像有作秀之嫌。然而,却有故事对你说,此乃肺腑之言。
故事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到河西一带去打猎,派尚书令古弼做留守。他下了一道诏令,要把肥壮的马调来供他狩猎用,古弼送去的全是廋马和弱马。拓跋焘大怒道:“这奴才竟敢这样待我!待我回宫之后,先将他杀掉。”古弼的下属吓得都心惊胆战,古弼对他们说:“我做臣子的,不能使君主打猎时玩得痛快,这虽说也是罪过,但这个罪过并不大;不防备意外的事件,缺乏打仗的必须,这可是大罪。我把壮马供给军队使用,弱马供给打猎,这是为国家着想。为了这个,我死了也不后悔,况且我这个人做的事,诸位不必担忧。”这话传到了拓跋焘的耳中,他赞叹道:“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故事二:有一天,太武帝拓跋焘到山北一带去打猎,猎获了几千只麋鹿。太武帝下诏书给古弼,要他调车500辆前去运回猎物。拿诏书的人走后,拓跋焘告诉下面的人说:“笔公一定不会调车给我,你们不如自己用马驮回去算了。”于是,一起带着猎物起程回宫。走了一百多里,得到古弼送来的奏表,上面说:现在正当秋收时节,请容许我稍缓一点发车,使田地里的庄稼能抢时间多收一点。拓跋焘这次并没有生气,反而由衷地赞叹说:“果不出我所料,笔公真可算是国家之栋梁啊!”
够了,够了,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感叹。然而说来却可笑,就是这位誉为“国宝”级的古弼,原来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说他“后改名弼”。这个名字还是太武帝的父亲魏明元帝拓跋嗣给他改的,意思是古弼是个“辅弼之材”。在改这个名字之前,拓跋嗣还曾“赐”过一个名字给他,叫“古笔”,意思是古弼这个人,不但像笔一样有用,而且像笔一样正直。古弼的头长得尖,像毛笔头一样,人们于是都亲切地称他为“笔公”。太武帝拓跋焘很敬重古弼,多数时候昵称他“笔头公”。有时不高兴,便骂他“笔头奴”。古弼听后,也不以为然。
伴君如伴虎。古弼在北魏宫廷从事秘书太久了,明元帝、太武帝都很欣赏和信任他。尤其是太武帝做皇帝近三十年,古弼则在禁中供职近三十年,“端谨慎密,口不言禁中之事”。太武帝晚年有意让太子拓跋晃“总摄万机”,并征调古弼为“东宫四辅”之一,再次让古弼辅佐太子处理国家大事,因“保傅东宫,有老成之勤”,官迁尚书令。太子拓跋晃对古弼也多有敬重和好感。可是太子先他父亲而死。等到太武帝拓跋焘去世,朝廷经过一番变故后,由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继承皇位。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拓跋濬当皇帝没几个月,对古弼以“议不合旨”免官,又以“巫蛊”之罪斩杀。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死得很冤枉。(谢谢图片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