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212.视如寇雠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上下盻盻,如寇雠聚处
【臣光曰82读文】
原文:春秋书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彼列国也,孔子犹深贬之,恶其诱讨也,况为天子而匹夫乎!王遂以聚敛之才,殿新造之邦,用苛虐致乱。王弁庸夫,乘衅窃发,苟沂帅得人,戮之易于犬豕耳,何必以天子诏书为诱人之饵乎!且作乱者五人耳,乃使曹华设诈,屠千余人,不亦滥乎!然则自今士卒孰不猜其将帅,将帅何以令士卒!上下盻盻,如寇雠聚处,得间则更相鱼肉,惟先发者为雄耳,祸乱何时而饵哉!(《资治通鉴》第241卷)
译文:《春秋》记载楚子虔在申诱杀蔡侯般,这件事虽然是发生在诸侯国之间,但孔子仍然深加贬责,因为孔子憎恶楚子虔使用诱杀这种不仁道的手段来消灭自己的政敌。诸侯国之间相互诱杀尚且不仁,何况作为天子而诱杀自己的将士呢!王遂靠他擅长搜刮百姓的才能,被唐宪宗看中,任命他镇守沂州这个刚刚被官军平定收复的地区。王遂施政苛刑暴虐,以致激发兵变。王弁不过是个见识浅陋的兵卒,他乘将士对王遂不满,才得以发动兵变。如果唐朝对沂州的观察使任用称职的话,那么,平息王弁的兵变,就如同杀一头狗和猪一样的容易,又何必以天子诏书作诱人的食饵,来诛杀王弁呢?何况作乱者仅王弁等五个人,而唐宪宗却指派曹华设下圈套,屠杀了一千多个不相干的士兵,难道这不是太滥杀无辜了吗!这样一来,以后士卒怎能不猜疑他们的将帅,将帅又怎样才能统帅他们的兵士呢?将帅和士卒之间相互敌视,像仇敌一样相处在一起,一有机会就相互残杀,先动手的就称雄一方。这样下去,战祸动乱什么时候才能平息呢?
摘句:“上下盻盻,如寇雠聚处”,意思是,上下之间相互敌视,像仇敌一样相处在一起。
【读后随笔】
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楚子虔在申(古信阳属地)诱杀蔡侯般,这件事引起了孔子的愤慨和谴责。因而有“孔子犹深贬之,恶其诱讨也”之说。看来,孔子对用诱杀手段来消灭自己的政敌,是深恶痛绝的。然而,作为天子的唐宪宗,居然用诱杀手段来消灭自己的将士,更是令人发指。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军役卒王弁等五人发动了兵乱,惊动了当时的朝廷。朝廷商议出兵讨伐沂州的王弁,但又怕引起青州、郓州的将士不满。于是,任命王弁为开州剌史,并派宦官把任命书授予王弁。宦官到达沂州后,哄骗王弁说:“开州已经预先派人在路旁迎接您,您接到任命书后,应当尽快出发上任。”王弁率百余人当天就出发了。进入徐州境内后,当地官吏命王弁减少随从,于是跟随人员逐渐散去。这时,宦官命人将王弁捆绑起来,在东市被斩杀。
王弁被害后,更多的将士又遭诱杀。李道师率领的军队,为皇帝打了不少胜仗。但朝廷认为这支军队不可靠,便派曹华率兵到沂州诱杀这支军队。曹华到达沂州三天后,举行盛大宴会,以招待沂州将士为名,让沂州将士站在右边接受皇上赏赐。这时,曹华一声令下,事先在帐幕背后的伏兵一齐冲出,将李道师的将士团团包围,乱刀斩杀,一千二百人无一逃生,地上的流血蒸发成红色的雾气,在大门和墙壁间萦绕飘浮,达一丈多高,很久才逐渐消散。
诱杀将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唐宪宗这样做自以为得计,实则搞乱了军队。由于诱杀恐怖,在军队内部,制造了仇恨,互不信任,人人自危,一遇风吹草动,先下手为强,相互残杀。故此,司马光评论说:“上下盻盻,如寇雠聚处,得间则更相鱼肉,惟先发者为雄耳,祸乱何时而饵哉!”将帅和士卒之间相互敌视,像仇敌一样相处在一起,一有机会就相互残杀,先动手的就称雄一方。这样下去,战祸动乱什么时候才能平息呢?
“上下盻盻,如寇雠聚处”,是一种群体间的仇视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讲,仇视是一种极端负面情绪,它会使人丧失理性思维,让人的行为情绪化,从而否定一切,乃至毁坏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历史生活中,仇视往往是以我为中心,“顺我者存,逆我者亡”。凡不同价值观、利益观者,统统被视为仇敌,从而无休止地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仇视愤恨的后果是危害社会,使无辜者被伤害,同时自己也被伤害。记得佛家有慧语: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爱才能够彻底化解仇恨。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我终于发现一个彻底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那就是用爱把敌人变成朋友。
“上下盻盻,如寇雠聚处”句,完全可用成语“视如寇雠”加以解读。“视如寇雠”,寇雠:仇敌。看得象仇人一样,形成一种敌视氛围。《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意谓: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在军队中,更不允许存在“将士之间相互敌视,像仇敌一样相处在一起”的现象。其实我国先祖墨子早就有话:“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大家都能友好相处,天下就能得到治理;若相互间视为寇仇,势必天下大乱。所以说,劝勉互爱,是合乎法则的;造制仇恨,是没有道理的。(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