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211.杨震拒贿有四知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合众篇033】杨震(?—公元124年),东汉官吏。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时称“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汉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切谏,被樊丰所诬罢官,自杀。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读文摘记
原文:弘农杨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资治通鉴》第49卷)
译文: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弘农人杨震家世孤独贫寒但勤奋好学,学习欧阳氏的《尚书》学,学问精通透彻,博览群书。儒生们因此称道他说:“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在家乡教授生徒二十多年,不接受州郡官府延聘的礼遇、征召的命令,人们认为他年纪已大,要入官场已经太迟,然而他的心意却更为坚定。大将军邓骘知道后就聘他为幕宾,当时杨震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了,连续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前往东莱郡赴任的时候,途经昌邑县,他从前所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好在昌邑任县令。王密夜里带来黄金十斤赠与杨震。杨震说:“老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告别而去。后来被调任涿郡太守。杨震品性公正廉洁,子孙常吃的是粗茶淡饭而少近油荤,出门步行也不坐车乘马;有的老朋友劝他替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答应,说:“使后世的人们称道我的儿孙是清白官吏的后代,把这样的称誉作为遗产给他们,不是也很丰厚吗!”
读后随笔
杨震拒金的故事为人熟知。公元110年,年过半百的杨震前往东莱郡(今山东烟台市境)任太守,途经昌邑县(今山东昌邑)时,原先的好友、昌邑县令王密听到后,深夜访震,馈金十斤。杨震拒收。王密说:“夜暮之中,没人知道。”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王密闻言十分羞愧,遂金而返。
凡贿赂行为,大都暗箱操作。因为这种贿赂现象,往往是见不得人的事。古人杨震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来反制贿赂,收到了防腐防变效果。杨震的这一做法,颇具明智。其高明之处在于,从心理上将阴暗现象摊在阳光下,以不知为可知,自觉地保持自身的廉洁与清白。
杨震不仅任地方官公正廉明,进入朝廷后,也一如既往。先后任太常、司徒。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十月,杨震被任为太尉。他在太尉任上拒绝举荐宦官、外戚的亲友为官,反对朝廷宠幸亲信大兴土木,要求安帝罢黜骄奢之臣。结果触怒了樊丰等掌权太监,被诬为是邓氏一党,对朝廷于建光二年清除邓氏势力心怀怨恨。安帝听信谗言,下令将杨震罢官遣归弘农。杨震悲愤填鹰,于洛阳城西夕阳亭服毒自杀。死后,樊丰又密令地方官不准发丧,露棺于大路旁边,使得过往行人皆为之悲痛落泪。
杨震生逢浊世却能力所能及地独抗流俗,这是难能可贵的。他自杀前曾感慨地对他的儿子、门徒们说:“死亡,乃是士的平常遭遇。我蒙受皇恩而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诈,却不能进行惩罚;痛恨淫妇作乱,却不能予以禁止,还有什么面目再见日月!”其忠心溢于言外。抗流俗拒腐败,尽管一个杨震的能力有限,但他的清白品格永存人间。
拒腐防变,仍然是今日为官者要警醒的问题。杨震“四知”拒金的做法,给人以启示:清白做官,贵在自觉。尤其是在关键之处、关键之时,要经得住金钱诱惑的考验,从而保持清廉的本色。
一般说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人们比较注意自身清白。但在“无人之处”,一些为官者则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会干出不干净的事来。杨震的可取之处,在于坚持“四知”,慎独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