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207.善恶忠奸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何为善者之不幸而为恶者之幸,朝廷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
【臣光曰77读文】
原文:为人臣,策名委质,有死无贰。希烈等或贵为卿相,或亲连肺腑,于承平之日,无一言以规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苟容以窃富贵;及四海横溃,乘舆播越,偷生苟免,顾恋妻子,媚贼称臣,为之陈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马之不如。傥各全其首领,复其官爵,是谄谀之臣无往而不得计也。彼颜杲卿、张巡之徒,世治则摈斥外方,沈抑下僚;世乱则委弃孤城,齑粉寇手。何为善者之不幸而为恶者之幸,朝廷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至于微贱之臣,巡徼之隶,谋议不预,号令不及,朝闻亲征之诏,夕失警跸之所,乃复贵其不能扈从,不亦难哉!六等议刑,斯亦可矣,又何悔焉!(《资治通鉴》第220卷)
译文:身为君主的臣下,既然接受了君王的任命,委身于国家,就应该死心塌地,忠贞不二。而陈希烈等人,有的贵为王侯将相,有的是皇亲国戚,在天下太平之时,没有一个人进言规劝皇帝的过失,挽救国家的危机,只是一味地迎合时势,以图富贵。等到安禄山反叛,天下大乱,皇帝远出避难,他们却贪生怕死,顾恋家室,卖身投靠,媚贼称臣,为叛逆安禄山出谋划策,这样无耻的行为,连犬马都不如,为屠夫酤酒商贩之辈所不齿。如果再保全他们的生命,恢复他们的官爵,就会使那些阿谀奉承之徒得势于天下。而如颜杲卿、张巡这样的忠臣,太平之世被排挤于朝廷之外,居身贱职;天下大乱之时被弃之于孤城之中,最后惨死于敌手。世道为什么会使善人如此不幸,恶人如此幸运,朝廷为什么对待忠义之士是如此刻薄,而对奸邪之徒竟如此宽厚?至于那些地位低贱的小臣,巡逻传令的奴仆,因为没有参预谋划,也没有得到命令,早晨才听说皇帝亲征的诏书,晚上就不知道皇帝的行在,却责备怪罪他们不能护驾,岂不是太苛刻了吗!对于投敌叛变的官吏按照六等定罪,是必要的,唐肃宗又有什么可悔恨的呢!
摘句:“何为善者之不幸而为恶者之幸,朝廷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意思是,为什么会使善人如此不幸而恶人如此幸运,朝廷对待忠义之士如此刻薄而对待奸邪之徒竟如此宽厚呢?
【读后随笔】
司马光的这个评论,提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何为善者之不幸而为恶者之幸,朝廷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其意是,世道为什么会使善人如此不幸,而使恶人如此幸运;朝廷为什么对待忠义之士是如此刻薄,而对待奸邪之徒竟如此宽厚呢?此句中,说的是善恶忠奸问题,根由在于昏庸者太昏庸,竟然善恶不分,忠奸不辨。由此涉及三种人:好人、恶人和庸人;三种现象:好人不幸、恶人不臭、庸人不公。
唐至德元载(公元756年)七月,李亨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七年的帝王生涯中,虽没有彻底消灭安史的势力,但总算在危难时刻支撑起了唐朝这个破烂摊子。然而,肃宗在位期间,犯了许多严重的过失。特别是在对待善恶忠奸问题上,犯了失公失德的过失,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好人不幸,指的是张巡等人。张巡(708-757),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名臣良将。他一生忠心为国效力,可是太平之世被排挤于朝廷之外,居身贱职;天下大乱时被弃之于孤城之中,浴血抗敌,无人救援,最后惨死于敌手。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斩敌将数百名,杀叛军十二万,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对于为大唐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奇功的张巡,也是一位忠臣,唐肃宗却无半点宽厚之意。
恶人不臭,指的是陈希烈等人。陈希烈(?-公元758年),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唐朝宰相。他身为宰相,可在天下太平之时,不思国家安危,一味迎合奉承,以图个人富贵;当安禄山反叛、天下大乱时,却贪生怕死,卖身投靠,媚贼称臣,还为安禄山的叛逆出谋献策,是一位十足的奸佞。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收复两京,陈希烈等降臣三百余人素服待罪,被押送长安。唐肃宗采纳李岘的建议,将他们分为六等定罪,分别予以斩首、赐自尽、杖一百、流放、贬官。陈希烈论罪当斩,但唐肃宗念其曾受玄宗宠信,特减免一等,免除死罪,当得知陈希烈等人被杀后,居然悔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