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202.奢靡溺人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臣光曰之七十二】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
读文摘记
原文: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获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不慎哉!(《资治通鉴》第211卷)
译文:唐明皇即位之初,励精图治,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这样节俭,可到晚年仍然由于奢侈导致国家败落;奢靡之风对于人的腐蚀实在是太厉害了!《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此怎么可以不慎之又慎呢!
摘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意思是,奢靡之风对于人的腐蚀实在是太厉害了。
读后随笔
司马光从唐明皇(唐玄宗)的变化,感慨地说:“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意思是说,奢靡之风对人的腐蚀实在是太厉害了。所谓“奢靡”,一般是指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求过分享受。所谓“奢靡溺人”,说的是,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乐,是腐蚀人生的。唐玄宗“晚节获以奢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做人、做事都要节俭自励,讲究善始善终,不要像唐明皇(唐玄宗)那样,被“奢靡”击倒,有始却无终。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在位四十四年,既创造了盛世,又招致了乱世。登基之初,他励精图治,躬行节俭。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整顿武周后期以来的弊政。为了矫正朝野奢靡风俗,他曾下诏将皇家所藏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并令自今天下毋得采珠玉、织锦绣,违者严惩。此时的唐玄宗,比较警惕奢靡之风的腐蚀,不断地发布拒腐敕命,以约束文武百官的腐化变质。由于这个时期唐朝朝廷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等方面有所发展,所以被旧史家誉为“开元之治”。可是,到了后期,唐玄宗以为功成治定,遂变其所守,奢侈无度,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将国事交予李林甫、杨国忠等佞臣办理,官吏贪黩,政治腐败,从而导致爆发了“安史之乱”。最后,他晚节奢败,抑郁而死。
“奢靡溺人”,通俗地说就是挥霍与享乐会腐蚀人生的。这本是尽人皆知的事理。然而,热衷于搞奢靡的人仍是屡见不鲜。远古时期,即便经济不发达、社会资源匮乏,但统治者内部,仍是奢靡之风泛起。据记载,尧帝之子丹朱,依仗父亲,游山玩水,大吃大喝,“朋淫于家,用殄厥世”(《书·益稷》),被视为“不肖乃翁”。禹帝之孙太康继承帝位后,奢靡成风,“太康身居高位却不理政务,贪淫女色,沉迷游猎,嗜好饮酒没有节制,纵情歌舞不知道满足。”(《尚书·五子歌》)百姓只好将他赶下台。夏桀更加奢靡暴虐,耗尽民力,还自比不落的太阳,百姓恨之入骨,说:“你这个可恶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呢?我们愿意同你一道灭亡。”商纣荒淫暴虐,“酒池肉林”,“淫声夜歌”,是他的生活写照。如此奢靡腐败的桀、纣二君,也没有好结局。
经济发展了,资源渐丰了,奢靡之风容易滋长,尤其是权力奢靡更显突出。“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色泽上好的稻米和洁净的小米,堆满了官府和大户人家的粮仓。物质积累逐渐丰富,社会风气也会潜移默化,挥霍享乐的冲动潜滋暗长,成为朝野的通病。权力奢靡的重要特点,只顾自我感官满足,心中毫无劳动大众,肆意挥霍公共财富。奢靡权力的实质是掌权者信念丢失,精神麻醉。如此人生,必然毁掉人生。我们党之所以高明,在于看到了奢靡的本质特征,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这关乎党风政风,关乎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由此看来,反对奢靡之风是何等的重要。
“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此句是倒装句,即将谓语“甚哉”前置,翻译时归回其位,意思是奢靡之风腐蚀人实在是太厉害了!文言文中的“甚哉”,通常以“太”字来表示强烈的感叹,比如某事物太大了、太重要了、太厉害了等等。增加“甚哉”,实际是对某一问题的更加关切和认知。比如奢靡问题,如果在实际生活中看不到它的严重性、危害性,就会打败仗,乃至断送自身。唐玄宗就是这样,他在奢靡面前先期还比较注意,后期却打了败仗,最终晚节不保,几乎亡国。奢靡溺人,可不慎哉!(插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