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人202.直不疑长者

(2017-01-02 13:37:45)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合众篇025】傻冒大哥的故事

读文摘记

直不疑(生卒年不详),西汉官吏。南阳(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一带)人。他先后任过郎官、中大夫、御史大夫。精通崇尚老子的黄老无为学说,做官低调收敛,一切照前任制度办,唯恐人们知道他做官的政绩。也不喜欢别人以官名称呼自己,人们叫他长者。直不疑死后,谥号为信侯。位传至孙子直彭祖,犯法后侯国被废除。读古人202.直不疑长者

原文:八月,壬辰,以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卫尉南阳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初,不疑为郎,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稍迁至中大夫。人或廷毁不疑,以为盗嫂。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资治通鉴》第16卷)

译文:汉景帝后元年(公元前143)八月,壬辰(疑误),景帝任命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任命卫尉南阳人直不疑接替卫绾为御史大夫。当初,直不疑做郎官,同住一处的某人告假回家,错拿了同处另一位郎官的黄金走了。不久,同住一处的郎官发觉自己丢了金子,怀疑是直不疑偷去了;直不疑向他道歉说确有其事,买来黄金还给了失金人。后来,告假回家的人回来,交还了错拿的黄金,丢失黄金的那位郎官很惭愧。因此,直不疑被称为忠厚长者,他慢慢地升官做了中大夫。有人在朝廷上诽谤直不疑,说他与自己的嫂子私通。直不疑听到了,只是说:“我连哥哥都没有。”别的不说什么,可谓终究不自我辩白。

读后随笔

西汉景帝时期,有个叫直不疑的人,人称“厚道长者”。用现在东北人的话说,叫“傻冒大哥”。所谓傻冒,就是做事不符常理,明明自己受了委屈,明明自己吃了亏,却不言语争辩,甘愿自己忍受承担。直不疑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一位“大哥”。他到底有多“傻冒”呢?

两件事足以说明,直不疑“傻冒”到了家。一件是人家丢了钱,说是他偷去了,原本无辜,岂不是在坏人品格,可他却向人家道歉并赔上失金。后来,同室人探家回来说错拿了“失金”,这才为他洗净了“污名”。另一件是他做了官,有人造谣他与嫂子私通,原本家无兄长,更无嫂子,何谈私通,岂不是在毁人官德,可他却不去作争辩。在他看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让人家说去,就是坚持“不自明”。好在他这种“傻冒”,只是伤害自己,无害于别人,所以人缘关系还搞得不错,在更多人的眼里直不疑是个厚道“长者”(大哥)。

好人有好福。汉景帝时很看重这样的“长者”,使直不疑得以任用和提升。直不疑为官虽无过人之处,政绩平平,但可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把这样的人放在官吏岗位上,可以忠实地按既定方针办事,不会出格走样。西汉前期,从惠帝到景帝实行道家无为政治。所以,直不疑的重用并非偶然,正是无为政治的必然结果。那时,汉景帝不只是重用了直不疑,卫绾也得到了提升,由御史大夫成为当朝丞相。卫绾同直不疑一样,也属“厚道长者”。他从景帝后元年(公元前143)八月起当丞相三年,给人的印象是:醇谨自守,无所兴废。

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以儒家学说为装饰的多欲政治,取代了道家的无为政治,直不疑这样的官吏再也不吃香了。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六月,丞相卫绾被免职,直不疑御史大夫一职也由赵绾担任。从此,像直不疑这样的厚道长者慢慢地从政坛上消失了。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长者”还可以找到,只是少之又少。公正正义的社会,应该关注和保护他们,不应欺负这种人,不该让老实忠厚者吃亏。

读古人202.直不疑长者

人生一世,别说是为官从政,就是干任何一个行当,都面临着如何做人、如何干事的问题。是好还是不好,不在乎别人怎么评说,关键还在自己怎么认知。自己看准了,就得坚定地走下去。即便是在别人误解、诽谤、诬陷的时候,也要有自己的定力和胸怀。这种能够静下心、沉住气,无争辩、不解释的性格,往往最后也能够赢得众人的钦佩。一个人无缘无故地受冤枉、受委屈,及时辩白,讨回公道,无可厚非。然而,采取宽容忍耐的做法,也是一种风格、一种修养,旁人也不必嘲讽和指责。“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直不疑这位历史上的“傻冒大哥”,也有值得学习的可敬之处。(插图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