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军事篇之十七】时间:公元前154年。地点:下邑(今安徽砀山)。参战方:汉条侯周亚夫、吴楚七国。兵法:守所不攻。今评:重视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御
读文摘记
原文: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吴攻梁急,梁数使使条侯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诉条侯于上。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梁使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弟羽为将军;羽力战,安国持重,乃得颇败吴兵。吴兵欲西,梁守城,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士卒多饥死叛散,乃引而去。二月,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夜亡走;楚王戊自杀。(《资治通鉴》第16卷)
译文:太尉周亚夫领兵向东北方向挺进,到达昌邑。吴军猛烈进攻梁国都城,形势危急,梁王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答应。梁王又派使臣向景帝告状,说周亚夫见死不救。景帝派使臣命周亚夫援救梁国,周亚夫不执行皇帝诏令,仍坚守营垒,不派军队出战;周亚夫却命令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绮兵,奔袭潍泗口,断绝吴、楚军队的后路,堵塞吴、楚的粮道。梁国派中大夫韩安国及楚国丞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统兵将军;张羽作战勇猛,韩安国指挥持重,才得以几次打败吴兵。吴国军队想向西进兵,但有梁国据城死守,不敢越过梁向西进;因此,吴军急行军前来与条侯周亚夫的军队决战,两军在下邑相遇,吴军急于求战。条侯坚守壁垒不肯交战;吴军粮道断绝,士卒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应战。周亚夫的军营中,夜间突然惊乱,内部互相攻击,甚至闹到了周亚夫的大帐附近,周亚夫冷静地在睡榻上高卧不起,过了一会儿,就平静了。吴军向汉军营垒的东南角调集军队,周亚夫却命令营中加强对西北方向的防御,不久,吴、楚的精兵果然突袭汉营西北,因汉军早有防备,不能攻入。吴、楚军队中,有许多士卒饿死或者背叛离散,吴王就领兵撤退了。二月,周亚夫派出精锐部队追击,大败吴、楚军队。吴王刘濞丢下他的军队,与几千名精壮卫士亲兵一起,连夜逃跑了;楚王刘戊自杀。
读后随笔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在汉平吴楚七国之乱中,条侯、太尉周亚夫击破吴楚军于下邑(今安徽砀山)的一次重要战役。这年,周亚夫率汉军在与吴楚七国作战中,推进到下邑。吴楚军攻梁不克,又不敢越过梁国向西进兵,遂转兵下邑,寻找条侯主力决战。面对来势凶猛的吴楚军,周亚夫采取了“坚壁不出”的策略,待机破敌。吴楚求战不得,即以一部兵力佯攻汉军壁垒东南角,主力强攻西北角。其企图被周亚夫识破,当吴楚军进攻东北角时,汉军却加强了西北角防御。吴楚军攻而不破,终因兵疲粮尽,士卒叛逃,被迫引兵撤退。周亚夫乘机遣精兵追击,大败吴楚军。
周亚夫在下邑之战中“坚壁不出”,外部挑动,他“终不出”;内部恐惧,他“坚卧不起”;敌人声东击西,他“备西北”,使敌“不得入”。最后,吴、楚军无奈而引兵撤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正由于周亚夫判断正确,指挥得当,防守严密,不仅使敌军屡攻不下,反而将敌军拖垮,为后来汉军大举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坚壁不出”到“大破之”,周亚夫的成功用兵布阵,在兵法上称之为“守所不攻”。
“守所不攻”,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孙子曰:“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意思是,防守而必然能巩固,是因为扼守在敌人无法攻破之处。“守所不攻”,就是在防守作战中做到不被敌人攻破。这里的“不攻”,不是指敌人不来进攻,而是泛指己方在防守中能保持坚实而有利的地位。一般地说,己方“不攻”之处,往往是敌方必攻方向。因此,古代作战中的善守者,对于必守之地总是力求做到“不攻”,从而达到“守而必固”的目的。
古代的下邑之战,其魅力在于“守所不攻”。应该说,“守所不攻”的主体在“守”,效应是“不攻”,为“不攻”而守,是守的全部意义所在。因此,“守”者的最高境界和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不攻”。首先,守的决心和信心“不攻”。在太尉周亚夫那里,不论外面出了什么事,也不论内部有何反映,始终坚定守的信心和决心。即便是皇帝老子说了话,也不改变守的初衷。其次,守的首波“不攻”。周亚夫要求部属不怕饥饿、不怕疲劳、不怕辱骂,全力顶住敌进攻的第一个浪头,最大限度降低受损程度。第三,守的重点“不攻”。防御的重点已经确立,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易随便改变。周亚夫把防御的重点放在西北方向,不论敌人如何引诱,都不改变这个重点。第四,抓住战机,转守为攻。周亚夫利用有利时机,尽快由“守所不攻”向“攻所不守”转化,组织反击,夺取这一战役的全胜。下邑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守所不攻”的下邑之战,其活力不只是滞留在过去,同样今天也不会逝去。“守其所不攻”如同“攻其所不守”一样,是军事领域相对的两种作战样式。不管时代怎样发展变化,它们都将相伴相依。我们今天的国力要强大再强大,但永远不称霸,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军事基点是防御,防御方针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常说要筑起坚固的军事防线,消灭一切来犯之敌,保卫祖国领土、领海和领空的安全,实际上是要求做到“守所不攻”。我们今天所坚持的防御,是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御,与古代下邑防守有很大的不同,但所追求的效果一样,力求达到“不攻”。从国家层面说,达成这种“不攻”,就要立足现有条件,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强化军事训练,提高人员素质,创造战场环境,培育新的战斗力,切实活化抵御能力,切实增强生存能力,切实提高再生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防御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古人周亚夫那种自信、自主、自力,专注防守的意志,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尤其值得敬佩的是,周亚夫为了坚固防御,力排任何挑衅干扰,乃至“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想到几天前,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向中国开炮说:“在南海建造大规模军事设施的时候,问过我们是否可以吗?我想没有!”他这种趾高气昂的挑衅,吓不倒中国人民和军队!中国在南海建设军用设施和民用设施,是自己主权范围内的事,无需征求美国意见,更不会征求某一商人的意见。走自己的路,保卫祖国,捍卫国家利益,是完全正当合理的。须知,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强大的中国是不可战胜的!(插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