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198.表动影随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臣光曰之六十八】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读文摘记
原文: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第192卷)
译文: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杆,大臣如同随表的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摘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杆,大臣如同随同的影子。表杆移动影子跟着移动。
读后随笔
看了司马光这个评述,觉得裴矩这个人很有趣。他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到了唐朝则是位忠臣。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司马光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此语,揭开了问题的实质,原来是“君表臣景”所致。这里的“景”,与影相通。由此生成的“表影”论,其含义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杆,大臣如同随表的影子。通俗地讲,君如“表”臣如“影”。“表”一动则影子会随之而动。
通过“表影”论,可以透视裴矩这个人物的变化,不是他的品性变化,而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隋朝,那里的君主独裁,其“表”定在不让人揭短、说真话上,所以大臣这个“影”,只能是由忠诚转化为伪逆;到了唐朝,那里的君主较为民主明智,其“表”定在让人直言劝谏上,所以影子随之发生变化,伪逆则又转化为忠诚。
裴矩,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隋炀帝时主管西域互市,宇文化及称帝时,任尚书右仆射,属于唯唯诺诺者。降唐后,他在唐太宗手下官至民部尚书,是个敢于直言劝谏的忠臣。据记载,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现象,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有个刑部下属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人接受,这是有意使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在其位谋其政,当面谏诤,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可见,唐太宗李世民其“表”正,故此大臣裴矩其“影”亦不邪。
“君表臣影”、“表动影随”,虽有封建色彩,但说出一个道理,任何时代的领导者都不可忽视表率作用,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表杆形象。孔子在《论语》中对为政者表率形象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意是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只要领导人自己行得端、作表率,谁人还敢不走正道呢?事实表明,一个好的领导管理者,首先是正直正派的表率者。可想,今天提出的“看齐意识”,其理也在于此。(插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