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193.果安在哉
(2016-11-14 00:42:48)
标签:
文化历史《资治通鉴》 |
【臣光曰之六十三】兄弟之恩诚厚矣,王者之法果安在哉
读文摘记
原文:宏为将则覆三军,为臣则涉大逆,高祖贷其死罪可矣。数旬之间,还为三公,于兄弟之恩诚厚矣,王者之法果安在哉!(《资治通鉴》第148卷)
译文:萧宏作将领则覆没三军,作臣子则有大逆不道之涉,梁武帝饶恕他的死罪是可以的,但是几十天里,又重新让他位列王公,这从兄弟的恩情讲是非常诚厚的了,可是帝王的法度又在哪里呢?
摘句:“兄弟之恩诚厚矣,王者之法果安在哉”,意思是,兄弟的恩情是非常诚厚的了,可是帝王的法度又在哪里呢?
读后随笔
梁武帝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五月,梁武帝萧衍任命萧宏为中军将军、中书监;六月,又任命萧宏以中军将军的官号兼司徒。临川王萧宏是梁武帝的六弟,平日他奢侈无度,暴敛无厌。萧宏作为司徒、骠骑大将军,带兵打仗几乎覆没三军;他作为大臣,大逆不道,搜刮民财达三亿多万钱。对于这样一个罪大恶极者,梁武帝念在兄弟情份上,不仅饶恕他的罪行,而且免职之后又重新让他位列王公,任命萧宏以中军将军之衔,仍然让他执掌军事大权。
针对梁武帝萧衍迁就姑息萧宏的问题,司马光评论说:“兄弟之恩诚厚矣,王者之法果安在哉!”兄弟的恩情是非常诚厚的了,可是帝王的法度又在哪里呢?萧衍知道六弟萧宏,是一个“覆没三军”、“大逆不道”的罪犯,并不追究罪责,仍封官加职,继续让他执掌军政大权。这种将“兄弟之恩”凌驾于“王者之法”之上的做法,是治国治军之大忌,也是他们的一种悲哀。
王者之法,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强大武器和附身法宝。所谓“王者之法”实际就是“王制”。帝王无制,何以称王;有制不循,何以治国。作为一国之君,理所当然的是王制的坚定维护者,公正严肃地实施王制。荀子早在《王制》中说过:王者之法,就是靠制度管理好天下万物,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对于任何人,没有道德,不能让他富贵;没有才能,不能让他做官;没有功劳,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罪过,不能给予惩罚。也就是说,对无德无才者不能重用,对无功无过者也不可滥施赏罚。故此,司马光有理由大声质问与疾呼:“兄弟之恩诚厚矣,王者之法果安在哉!”
应该说,“兄弟之恩诚厚矣,王者之法果安在哉?”是颇为给力的评论句。在封建社会中,“王者之法”显然高于“兄弟之恩”。原本是明明白白的事,可是梁武帝在这个问题上却犯糊涂了,也可能是装糊涂。司马光用“果安在哉”四字作诘问,这一问简洁明了、铿锵有力,既击中问题的要害,又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启示,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梁武帝错了!在文言文中,“果安在哉”,通常意思是,又(究竟、到底)在哪里呢。在古文中,运用“果安在哉”作评论的不只是司马光一人。苏轼在《教战守策》中问:“夫当今民之患果安在哉?”现在民众的祸患又在哪里呢?苏辙在《隋论》中问:“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秦国和隋朝的灭亡,其根源又在哪里呢?可见,北宋名家巨匠苏轼、苏辙兄弟俩,也是巧妙运用语句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