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191.衣人食人

标签:
文化历史《资治通鉴》 |
【臣光曰之六十一】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读文摘记
原文:臣闻“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二谢兄弟,比肩贵近,安享荣禄,危不预知;为臣如此,可谓忠乎!(《资治通鉴》第139卷)
译文:我听说:“穿了他人衣服的人替他人分忧,吃了他人东西的人要替他人拼命办事。”谢朏、谢渝弟兄二人,同时任皇帝身边的亲近大臣,但是他们只知道安享自己的荣华富贵,朝廷的危难竟然不参预不过问,如此做臣,可以说是忠良吗?
摘句:“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意思是,穿了人家衣服的人应替人家真正分忧,吃了人家东西的人应替人家拼命办事。
【读后随笔】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穿了人家衣服的人应替人家真正分忧,吃了人家东西的人应替人家拼命办事。据记载,楚汉之争时期,蒯通劝韩信自立,与楚汉三分天下。韩信回答说:“汉王刘邦对我很好,用他自己的车给我坐,把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他自己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解决人家的困难,穿人家的衣服要想着人家的忧愁,吃人家的饭要为了人家的事去死,我怎么能向往利益而背弃大义呢?”于是,便有那一句:“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司马光引用这句话,评论的是“二谢兄弟”。所谓二谢兄弟,一个叫谢朏,一个叫谢瀹。他们兄弟俩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俱为齐海陵王萧昭文身边的亲近大臣。谢朏在南朝齐历任太子舍人、中书郎、临川内史,后引为长史、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改授中书监、司徒、卫将军。谢瀹在南朝齐历任车骑行参军、中书侍郎、吏部尚书、太子詹事等。如此位高权重的两位大臣,却不谋其政,不尽其责,只知道安享荣华富贵。宣城王萧鸾策划进一步统管天下,南面称孤,招揽朝廷人士,造成朝廷危机。侍中谢朏虽然心有不满,但不言语半声,只是请求出任吴兴太守。离开朝廷后,给担任吏部尚书的弟弟谢渝送去好几斛酒,并写信说:“可以使劲饮酒,不要参与人事。”弟弟谢瀹也确实照着哥哥的话去做,只喝酒不管事。
依据“衣人食人”的通行要求,穿人家衣的、吃人家饭的,就该为人家办事,而不只是一般地办事,且要拼死地办事。在封建社会中,为人臣子就得忠君供职,这是无条件的。如果“衣人之衣”者不“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不“死人之事”,那就是不忠不实。不过,“衣人食人”句,还可以引伸出另一层意义,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告诉为官者不贪不腐,廉洁干净从政。
翻阅《吕氏春秋》中的《爱士篇》,也有“衣人食人”的句子。文中说:“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意思是,给人衣穿,因为他受冻;给人饭吃,因为他挨饿。挨饿受冻是人的大灾,救这样的人,是正义的啊。这里的“衣人食人”,是指给人衣穿,给人饭吃。其句式排列工整,衣与寒、食与饥的对应,真可谓惟妙惟肖。如此精致的句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插图为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