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189.屈到嗜芰

标签:
历史文化《资治通鉴》 |
【臣光曰之五十九】屈到嗜芰,屈建去之
读文摘记
原文:昔屈到嗜芰,屈建去之,以为不可以私欲干国之典,况子为天子,而以庶人之礼祭其父,违礼甚矣!卫成公欲祀相,宁武子犹非之;而况降祀祖考于私室,使庶妇尸之乎!(《资治通鉴》第137卷)
译文:从前,屈到最喜欢吃菱角,但他的儿子屈建祭祀时把菱角撤掉了,他认为,不可以因为个人的嗜好而冒犯国家的祭典。更何况,儿子做皇帝,却用平民的礼仪去祭祀父亲,这就太违背礼教了。卫成公打算祭祀姒相,大夫宁武子还责怪他不该这么做。更何况武帝现在把祭祀祖父母和父母的仪式,降到在自己的私宅中进行,而且还让自己庶子的妻子来主持!
摘句:“屈到嗜芰,屈建去之”,意思是,屈到最喜欢吃菱角,但他的儿子屈建祭祀时把菱角撤掉了。后喻指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
读后随笔
芰,俗称菱角。它是一种一年生水草植物,对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有池塘湖泊,就可以生长。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皮即可食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菱角含有蛋白质、粗纤维、钙、磷、胡萝卜素等成分,营养丰富,可与其他坚果类媲美。在古文史上,含有菱角元素的佳篇妙句不曾少见。以上读文中,司马光引用的“屈到嗜芰,屈建去之”就是一例。
昔日的“屈到嗜芰”,是一个典故。它典出《国语·楚语》。说的是“屈到嗜芰,屈建去之”。春秋时期,楚国朝廷高官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时,交待家臣等他死后祭祀时一定要用菱角。可是到他死后祭祀时,他的儿子屈建却把供奉的菱角撤掉了。家臣说:“这是您父亲嘱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制定的法令记在百姓的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同于先王,对下可以训导后人,即使没有楚国,各国诸侯也没有谁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祭国君要用牛,祭大夫用羊,祭士用小猪和狗,祭普通人用烤鱼,竹笾木器里装的果干和肉酱,则从国君到普通百姓都可以用。不进献珍贵稀罕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食品。我父亲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嗜好而违犯国家的法典。”于是祭父没有用菱角。
此处的“屈到嗜芰”,是一种借用。这里,司马光是借用这个典故,评述的是另一件事。南北朝时期,南齐朝要祭祖,武帝下诏令皇家祖庙四季的祭品:在宣皇帝灵牌前供献起面饼和鸭肉羹;孝皇后灵牌前供奉嫩笋和鸭蛋;高皇帝灵牌前供奉细肉和肉酱粥;在昭皇后灵牌前供奉清茶、粽子和烤鱼。这些供奉物,都是他们生前平时最喜欢吃的东西。在司马光看来,齐武帝也遇有类似“屈到嗜芰”问题,没有采用“屈建去之”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并以“屈到嗜芰,屈建去之”作示范,批评齐武帝以家庭祭典代替了封建祭典,而且破坏了原来的规定。武帝不该命令豫章王萧嶷的妃子庾氏,春夏秋冬四季,在清溪旧宅里祭祀祖父母和父母,祭祀时所使用祭品以及要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按照家庭中的礼节进行。尤其是武帝把祭祀祖父母和父母的仪式,降到在自己的私宅中进行,而且还让自己庶子的妻子来主持。“违礼甚矣”,太违背礼教了。由此看来,司马光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制度,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后来的“屈到嗜芰”,是一句警言。“屈到嗜芰”,不仅是典故,而且还是用语,喻指爱好不值得的东西。《韩非子·难四》中曰:“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葅,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意思是,屈到喜欢吃菱角,周文王喜欢吃菖蒲做腌莱,这两样东西都没有什么好的味道,但这两位贤人却很喜爱,可知人们喜欢的味道并不一定美。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生活中,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无可厚非。有人爱好不值得的东西,也得尊重。比如,古人屈到爱好吃菱角,尽管菱角不值钱,但人家就是喜欢这一口,你也不能不让吃。至于菱角该不该从祭台上撤下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以菱角作祭品是后人对前人寄托哀思的一种表现形式,至多也只算是件家事,何必小题大做,累不累人?坦率地说,像这类事做与不做、怎么去做都无所谓,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儿子对老子孝敬,不取决于有无菱角,而取决于心灵的真诚。有菱角未必是有孝心,无菱角未必是没有孝心。当然,屈建撤菱角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现在看来,他的这种做法也未必合适。“嗜芰”就只是嗜芰,又何必“去之”呢?不应该上纲上线。所以,取“屈到嗜芰,屈建去之”之意,喻指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也是恰如其分的。(感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