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人188.荆轲揕王

(2016-10-27 08:53:35)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合众篇012匕首之勇的故事

读文摘记

荆轲(?—前227),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卫人叫他庆卿。游历燕国,燕人叫他荆卿,亦称荆叔。后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刺秦王嬴政(即秦始皇)。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带着秦逃亡将军樊於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作为迸献秦王的礼物。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死。

                 读古人188.荆轲揕王
    原文:荆轲至咸阳,因卫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卫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而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末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汙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擿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资治通鉴》第7卷)

译文:秦始皇帝二十年(公元前227)荆轲抵达秦国都城咸阳,通过秦王嬴政的宠臣蒙嘉,以谦卑的言词求见秦王,秦王嬴政大喜过望,穿上君臣朝会时的礼服,安排朝会大典迎接荆轲。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图卷全部展开,匕首出现,荆轲乘势抓住秦王的袍袖,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未等荆轲近身,秦王嬴政已惊恐地一跃而起,挣断了袍袖。荆轲随即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跑。这时,殿上的群臣都吓呆了,事发仓猝,大出意料,群臣全都失去了常态。秦国法律规定,在殿上侍从的群臣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因此大家只好徒手上前扑打荆轲,并喊道:“大王,把剑推上背!”秦王赢政将剑准到背上,使剑套倾斜,剑柄向前,即拔出剑来回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大腿。荆轲肢体残废无法再追,便把匕首向秦王投掷过去,但却击中了铜柱。荆轲知道行刺之事已无法完成,就大骂道:“此事所以不能成功,只是想活捉你以后强迫你订立契约,归还所兼并的土地,以此回报燕太子啊!”于是,荆轲被分尸示众。秦王为此勃然大怒,增派军队去到赵国,随王翦的大军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以西与燕军和代王的军队会战,大破燕、代之兵。

读后随笔

一个行刺的壮烈场面。一张地图、一把匕首与刺客荆轲、秦王嬴政;两个活生生的人在追逐搏斗。结局是,荆轲致残,被碎尸了;嬴政无恙,却大怒了。这里,地图代表着荆轲之智,匕首显示着荆轲之勇。没有地图,无法接近秦王;没有匕首,便没有战斗力。当荆轲向秦王“揕之”,即举匕首向秦王刺去的时候,那是多么有勇气的壮举啊!由此,匕首之勇为荆轲留下了“英雄”般的美誉,也给时代打上了“苦涩”的伤痕。除了“图穷匕首见”作为一句成语流传下来之外,一把小小的匕首还能给人们有多少启示呢?

荆轲匕首之勇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在战争连绵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为了争夺和巩固自己的利益,不惜手段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和牺牲品。于是,便有了像燕国的太子姬丹这样的统治者,同时也便有了像荆轲这样的牺牲品。二人一拍即合,姬丹怨恨秦王嬴政,想让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勇担此任,甘愿血洒刺杀场上,为燕太子除害。

据记载,匕首刺秦王的策划,形成于公元前228年。燕国太子丹听说卫国的荆轲很贤能,便携带厚礼,以谦卑的言辞求见他。太子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又乘势举兵向南进攻楚国,向北威逼赵国。赵国无力对付秦国,那么灾难就要降临到燕国头上了。燕国既小又弱,多次战争所拖累,哪里还能够抵挡住秦国的攻势啊!各诸侯国都屈服秦国,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再合纵抗秦了。目前,我个人的计策颇愚鲁,认为如果能获得一位天下最大无畏的勇士,让他前往秦国胁迫秦王,迫使他将兼并来的土地归还给各国,就像曹沫当年逼令齐桓公归还战失的领土一样。如此当然是最好的了。假若不行,便乘机刺杀掉秦王。秦国的大将拥兵在外。而国内发生动乱,于是君臣之间相互猜疑。趁此时机,各国如能够合纵抗秦,就一定可以击败秦军。希望您留心这件事。”荆轲答应了充当刺客赴秦。太子丹于是安排荆轲住进上等客舍,并天天亲自前去探望,凡能进送、供给荆轲的东西,没有不送到的。

及至秦军灭亡了赵国,燕太子更加感到惊恐不安,急切地想送荆轲出行。这时,荆轲已死心踏地地要为太子丹效力了。荆轲说:“我现在前往秦国,但没有令秦人信任的理由,未必能接近秦王。倘若能得到樊将军(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樊於期)头颅和燕国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奉献给秦王,秦王才会很高兴召见我,我才会有机会刺杀他。”樊於期听说这件事,乐意献出自己的头颅,随即拔剑自刎。此前,燕太子已经准备了一把最锋利的匕首,并令工匠把匕首烧红浸入毒药之中,只要匕首碰到了人体,就没有活的。次年(公元前227),荆轲带着助手秦舞阳抵达秦国都城咸阳,秦王赢政安排朝会大典迎接荆轲。于是便出现了“图穷匕首见”、荆轲揕(刺)秦王的那一幕。

匕首之勇,亦值赞颂。故事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后世赞声不绝,“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王昌龄),“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不过,赞扬声中亦有悲伤,匕首之勇不仅断送了荆轲的性命,而且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太子姬丹也难逃覆亡下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踏上去咸阳行刺秦王的不归路,朋友在易水送别时所唱的《易水歌》。看似荆轲慷慨悲壮,然而以行刺办法去解决问题,把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身,又把一人系于小小匕首之上,甚是荒唐而苦涩。因而一去不复还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概括地说,匕首之勇,确留苦涩。苦涩之一,秦王“功且恶”。荆轲之后,秦王统一了天下,功高盖世,但残暴之恶性从未改变,且变本加厉,乃至出现“焚书坑儒”。苦涩之二,荆轲“勇且愚”。他不怕牺牲、敢反强暴的精神可嘉,但凭一己之力,又是刺杀恐怖,不能不说是一种愚昧盲动之举。苦涩之三,太子丹“仇且错”。他恨透了秦国,一心想为燕国报仇,但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孤注一掷,实属狂赌行为。总之,荆轲刺秦王有历史影响,但这种影响颇为有限。(感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