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171.功寿将军郭子仪
(2016-08-18 05:34:39)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将相篇之八十二读文】
原文:辛丑,汾阳忠武王郭子仪薨。子仪为上将,拥强兵,程元振、鱼朝恩谗毁百端,诏书一纸徵之,无不即日就道,由是谗谤不行。尝遣使至田承嗣所,承嗣西望拜之曰:“此膝不屈于若干年矣!”李灵曜据汴州作乱,公私物过汴者皆留之,惟子仪物不敢近,遣兵卫送出境。校中书令考凡二十四,月入俸钱二万缗,私产不在焉;府库珍多货山积。家人三千人,八子、七婿皆为朝廷显官;诸孙数十人,每问安,不能尽辩,颔之而已。仆固怀恩、李怀光、浑瑊皆出麾下,虽贵为王公,常颐指役使,趋走于前,家人亦以仆隶视之。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至大官,为名臣者甚众。(《资治通鉴》第227卷)
译文: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辛丑(十四日),汾阳忠武王郭子仪故去,郭子仪是位杰出的将领,拥有强兵。程元振、鱼朝恩曾对他用谗言百般诋毁,但只要有一纸诏书征召,他没有一次不是当日启程的,由于他做到了这些,诽谤才失去了作用。郭子仪曾经派遣使者到田承嗣处,田承嗣向西下拜说:“我这膝盖不向人弯屈已经有若干年头了!”李灵曜依凭汴州发起叛乱,公私物品经过汴州的,全都被他扣留,惟有郭子仪的物品,他不但不敢靠近,还要派兵护卫,送出州境。据统计,郭子仪担任中书令共计二十四年,每月收入薪俸钱二万缗,私产尚不在计算之列,家中的仓库里珍异宝货堆积如山。郭子仪举家三千人,有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廷中显要的官员。他的孙子一辈有数十人,每当向他问安时,他不能一一辨认,只是向他们点一点头而已。仆固怀恩、李怀光、浑缄都是他的部下;虽熟贵为王公,但郭子仪经常对他们颐指气使,任意驱使,而他们则对郭子仪毕恭毕敬,在他面前用小步快走,以示身份卑微,连郭子仪家中的人也将他们视为仆人。郭子仪以一身维系全国安危将近三十年,他的功劳天下无双,但皇上不猜疑他;他的地位达到了人臣的顶峰,但众人不妒忌他;他穷极奢华,尽情享受,但人们不非难他,他八十五岁时寿终。他的将佐当上大官、成为名臣的人物很多。
简介: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唐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任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后又进封汾阳郡王。代宗时,仆固怀恩叛变,纠合回纥、吐蕃攻唐,他说服回纥统治者与唐联兵,以拒吐蕃。德宗即位,尊为尚父,余官皆免。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病逝。
【读后随笔】
功盖天下,寿比南山。这是郭子仪经历的写照。说他功高,在中唐时期无人相比;说他寿长,在中唐时期首屈一指。功高与高寿,本无必然联系,但在郭子仪身上却联系颇为紧密。“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正因为他功高无人相比,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十分尊敬他,所以他常常有一个好心情,很少有烦心的事,只管尽情享受人间生活。
郭子仪在战火中,有一副清醒头脑。头脑清醒,既是胜仗的前提条件,又是延寿的重要因素。他在大敌压境,敌临城下的危急时刻,从不手足无措,惊恐万状,而是镇定自若,处惊不变。同时,也从不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而是奋不顾身,站在前头。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月,吐蕃和回纥大军包围了泾阳,情况十分危急。郭子仪面对危急,调查分析了吐、回两军的情况,巧妙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没有盲目地以武对武,而是冒死单骑见回纥,做说服工作,最终“定约而还”,郭子仪与回纥联手大败十万吐蕃军,稳定了关中局势。
郭子仪在朝廷内,有一个宽阔胸怀。宦官鱼朝恩是皇帝身边的宠臣,常常恶意诋毁郭子仪。当郭子仪带兵在外时,鱼朝恩借机发泄仇恨,派人挖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郭子仪知道这件事情是鱼朝恩干的,在他回京进见皇帝时,皇帝又提到了这件事,郭子仪装着不知情,也没有怒发冲冠,而是流着泪说:“我带兵多年,都不能禁止士兵盗掘坟墓。如今有人掘我先父的墓,这是老天的报应。我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一番性情中话,感动了在场的大臣,也化解了在场宦官鱼朝恩的敌意。鱼朝恩当时既感动又惭愧,事后流着泪对郭子仪说:您是我非常敬佩的长者和君子。
郭子仪在家庭里,有一种轻松心态。郭子仪的府第占亲仁里的四分之一,中通到永巷。他的家是一个享受荣华富贵的大家族庭,举家三千人,有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廷中显要的官员。他的孙子一辈有数十人,每当向他问安时,他不能一一辨认,只是向他们点一点头而已。他在家里没有操心的事,家里人也很支持郭子仪干事业。如此轻松愉快的心情,对干好工作、保持健康长寿都有利。这说明郭子仪的“功寿双高”与家庭环境是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