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170.万物之灵
(2016-08-17 05:14:40)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臣光曰之四十读文】
原文:书称“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夫蛮夷戎狄,气类虽殊,其就利避害,乐生恶死,亦与人同耳。御之得其道则附顺服从,失其道则离叛侵扰,固其宣也。是以先王之政,叛则讨之,服则怀之,处之四裔,不使乱礼义之邦而已。若乃视之如草木禽兽,不分臧否,不辨去来,悉艾杀之,岂作民父母之意哉!且夫羌之所以叛者,为郡县所侵冤也;叛而不即诛者,将帅非其人故也。苟使良将驱而出之塞外,择良吏而牧之,则疆场之臣也,岂得专以多杀为快邪!夫御之不得其道,虽华厦之民,亦将蜂起而为寇,又可尽诛邪!然则段纪明之为将,虽克捷有功,君子所不与也。(《资治通鉴》第56卷)
译文:《尚书》说:“天地是万物的父母,而只有人是万物的精灵。其中特别聪明的人,作为天子。天子是人民的父母。”蛮夷戎狄各族的气质虽然跟我们不一样,但趋利避害,乐生恶死,也跟我们是相同的。治理得法,则归顺服从;治理不得法,则背叛侵扰,自在道理之中。所以,从前圣明君王的为政,背叛则进行讨伐,归服就进行安抚,把他们安置在四方极远的边疆地带,不使他们扰乱中原的礼义之邦而已。如果把他们当作草木禽兽,不区分善和恶,不辨别背叛和归服,竟然都象割草似的将他们一律杀掉,岂是作人民父母的本意?况且羌族之所以起兵反叛,是由于不堪忍受郡县官府侵刻,而心中衔冤的缘故。而对于叛乱者,不能当时就加以诛杀,这是由于统帅将领都不是合适人选的缘故。假如派遣优秀的将领把他们驱逐到塞外,再选择优秀的文吏进行治理,则奔驰疆场的大臣,岂能再有机会用大肆杀戮去称心快意?如果治理不得法,即令是中原地区的汉民,也会蜂拥而起,成为寇盗,又怎能把他们斩尽杀绝?所以,段这个将领,虽然克敌有功,但是,正人君子对他并不赞许。
摘句:“惟人万物之灵”,意思是,只有人才是万物的精灵。
【读后随笔】
《尚书》曰:“惟人万物之灵。”就是说,只有人才是万物的精灵。这恐怕是最早的人权观念。司马光引用此话的本意,在于尊重人之精灵而不可滥开杀戒。司马光认为,段熲虽然克敌有功,但正直的人对他并不赞许。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相传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据说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司马光所说的段熲,是汉灵帝时的破羌将军。段熲在对待羌族的态度上,是用武力杀尽。因此,他先后经历180次战役,斩杀38000多羌人,俘获羌人的家畜247000多头。当时,东汉朝廷改封段熲为新丰县侯,每年征收一万户租税。对段熲的做法,司马光持否定看法,认为如果把羌众当作草木禽兽,不区分善与恶,不辨别是与非,竟然都象割草似的将他们一律杀掉,“岂作民父母之意哉”!为民父母的本意,自然是爱民,爱万物之精灵。
“惟人万物之灵”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观点。迄今为止的事实表明,人是最有智慧的动物,是其他动物的主宰。从生物学上讲,人是一个自然生命的存在,具有自然性、生命性。作为万物之灵,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世间上,正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的聪明才智,所以什么奇迹都会创造出来。历史上的统治者,凡是否认人的作用,蔑视人的生命,都不会有好结果。当然,“惟人万物之灵”并非排斥万物。应该说人对万物负有责任,应当保持与万物的和谐共存,不要破坏自然环境,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遭致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