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170.借矢将军张巡
(2016-08-14 05:14:39)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将相篇之八十一读文】
原文: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中城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资治通鉴》第218卷)
译文: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令狐潮率兵在雍丘包围张巡,张巡坚守了四十多天,与朝廷的联系断绝。令狐潮得知玄宗已逃往蜀中,就又写信招降张巡。张巡有大将六人,官职都是开府、特进,他们劝张巡说,我们兵力弱小,难以抵御叛军,况且皇上的生死不得而知,不如投降。张巡假装许诺。第二天,在堂上放置皇上的画像,率领将士朝拜,大家都泣不成声。然后张巡把六位部将带到前面,责备他们不忠不义,并杀了他们。从此军心更加坚定。城中的箭已经用尽,张巡就命令士卒用稻草扎成一千多草人,给它们穿上黑衣服,夜晚用绳子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军队争相射击,很久以后才知道是草人。这样智取箭数十万支。后来又用绳子把人放下城头,叛军大笑,还以为是草人,不加防备,而这其是五百名敢死队士兵,他们乘机袭击叛军的大营,令狐潮的军队顿时大乱,烧掉营垒而逃,张巡率兵追击了十多里才返回。
原文:张巡(公元709—757年),唐朝名将。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禄山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依靠百姓坚守数月不屈。睢阳失守后,遭杀害。
【读后随笔】
关于诸葛亮草船借箭之事,历史多有疑义。正史上难见借箭之记载,只有《三国演义》中才有活龙活现的描绘。诸葛孔明是否真的借过箭,暂且不论。然而,通观正史,也发现确有“借矢”即借箭之事。此事发生在诸葛孔明谢世522年后,被世人称之为张巡“草人借箭”。
张巡草人借箭之举,虽然不如小说中的草船借箭那么精彩,但读起来仍然令人震撼。故事没有特别的艺术加工,说的是,在弹尽矢绝之际,张巡命令士兵扎了上千个草人,趁夜色朦脆的时候,吊到雍丘城下,引来敌军如潮水般的射箭袭击,一时间得箭数十万支,颇有草船借箭之神韵。当敌军发现此乃是草人时,但为时已晚,不禁大呼上当。在这之后,张巡让敢死队员五百人在晚上吊出城外,敌兵以为对方是故伎重演,不加防备,结果让张巡的敢死队打得大败。足见,“借矢将军”张巡是一个用兵如神的智者。
张巡原本是个文人。他在进士考试中名列前茅,便入仕做了文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改文从武,是第一批站出来抗叛的唐臣。雍丘县令令狐潮准备举城投靠安禄山叛军,可城中官民不答应,趁其出城之机,关闭了城门,不让令狐潮回城,并请来了张巡为自己的领导。张巡第一件事是杀了令狐潮全家,以示令狐潮势不两立。令狐潮领着叛军精兵攻城,张巡展示了出色的将才,运用了包括草人借箭在内的计谋,将城守得固若金汤。
由于弧军奋战,张巡在雍丘城坚守了四十多天后,果断地放弃了雍丘,会合睢阳太守许远,共同展开了保卫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睢阳之战。睢阳之战打得可歌可泣,张巡主武,许远掌文,两人精诚团结,在十六天内,领导军民击退叛军两次围城,擒得叛将六十多人,杀敌二万余人。尔后,面临第三次围城。由于在城内长期坚持,粮食全部吃完,只能用茶纸、树皮、草根充饥。这些东西吃完了,开始吃战马、麻雀、老鼠。所有可吃的东西吃完后,继而发生吃人现象。最后还是得不到援兵,睢阳城被攻陷了,张巡无力反抗不幸被俘,被俘后他宁死不屈,惨遭杀害。
安史之乱平息后,朝廷在讨论给张巡记什么功的时候,有人以他将人作食的事,提出不能记功,可最后还是以他坚守的道义,给记了大功。百姓深深怀念张巡等英雄人物,为他们修庙、立碑,长久地纪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