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168.有道无道

(2016-08-10 05:33:55)
标签:

文化

笔记

《资治通鉴》


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臣光曰之三十八读文】

原文: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而致之,屈己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资治通鉴》第51)

译文:古代的正人君子,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暴虐时,他就隐退为民。隐退为民,本来不是正人君子所愿意的。但他们深知,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则正道不能得到推行,而和一群奸佞之辈共事,终将伤害自己,所以,才隐藏自己的才能,远远躲开。圣明的君王之所以选用避世隐居的逸民和提拔出身卑微的人,原本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有益,并不是以此来迎合世俗的视听。所以,在道德上足以使君主尊敬,在智慧和才能上足以庇护百姓的人,就犹如身穿粗布衣而怀有美玉一样,深藏不售。而圣明的君王应该竭尽礼节,将他征聘到手;降低自己的身分,向他请教;克制自己,听从他的意见。然后,才能使恩泽普施于四方,功业留传千古。因为圣明的君王所用的是隐士逸民的治国方法,而不是隐士逸民本身,因此,必须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虚名。

摘句:“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意思是,古代的正人君子,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暴虐时,他就隐退为民。

【读后随笔】

据记载,南阳郡人樊英,从小品学兼优,后来闻名天下,却隐居不肯出来作官。安帝多次征召,也无济于事。州郡官府派人强行将其抓来,但他还是不肯接受官职。安帝只好下令将他抬走,并安排好吃住,用尊敬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数月之后,他终于接受了征召,但未发挥自己的才智。

司马光针对这一现象,发表了评述,道出一个重要问题:“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意思是说,当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当国家政治暴虐时,就隐居为民。也就是说,是仕还是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看国家政治是否清明。隐士之隐,不是他们不愿做事,而是他们在“无道”之下,只好走明哲保身之路。所以,作为君主,应注意修明政治,打造“有道”,让那些隐士不隐,且有条件和空间发挥其才能和作用。

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见《论语》)意思是,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孔子这句话是为点赞蘧伯玉而讲的。蘧伯玉是卫国大夫,为人贤名。他在君王有道时,出来辅政治国;当君王无道时,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如此的蘧伯玉,可匹称为古之君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