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163.知人将军裴行俭
(2016-07-23 05:01:19)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将相篇之七十四读文】
原文:行俭有知人之鉴,初为吏部待郎,前进士王勮、咸阳尉栾城苏味道皆未知名,行俭一见谓之曰:“二君后当相次掌铨衡,仆有弱息,愿以为托。”是时勮弟勃与华阴杨炯、范阳卢照邻、义乌骆宾王皆以文章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重之,以为必显达。行俭曰:“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幸矣。”既而勃度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行俭为将帅,所引偏裨如程务挺、张虔勖、王方翼、刘敬同、李多祚、黑齿常之,后多为名将。(《资治通鉴》第203卷)
译文: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裴行俭有识别人才的本领,从前他作吏部侍郎时,前进士王勮、咸阳尉栾城人苏味道都还不知名,裴行俭一见到二人便对他们说:“二位今后将先后担任掌管铨选官吏的职务,我有年纪还小的儿子,望托付给你们。”当时王勮的弟弟王勃和华阴人杨炯、范阳人卢照邻、义乌人骆宾王都因为文学方面的才能而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看重他们,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显达。裴行俭说:“读书人要担当重任成大器,首先得有气量见识,然后才是才艺,王勃等人虽然有文才,但是气识浮躁浅露,哪里是享用高官厚禄的材料?杨炯气质略微沉稳宁静,应该可以做到县令、县长。其余的几人能够善始善终也就是万幸了。”之后不久王勃渡海时落水而死,杨炯最后做到盈川令,卢照邻因患绝症不能医好自己投水而死,骆宾王则因为谋反被杀。王勮、苏味道都担任了掌管铨选官吏的职务,正如裴行俭所说那样。裴行俭担任将帅时,所引荐的将佐如程务挺、张虔勖、王方翼、刘敬同、李多祚、黑齿常之,后来大多成为名将。
简介:裴行俭(公元619—682年),唐将。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字守约。历任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等职,封闻喜宪公。善用兵。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俘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不久又击败突厥阿史德温传等部。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病卒。他擅长书法,有《裴行俭集》、《选谱》等,今佚。
【读后随笔】
裴行俭虽为行伍出身,但能预知人生结局。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四人才华横溢,名噪一时,被称为“初唐四杰”。世人对待他们,多有乐观期待,以为日后必成大器。然而,裴行俭却以悲观应对,以为四人中只杨炯官至县令,其余三人就很难善终。裴行俭这一招果然灵验,四人身后的确如此,只有杨炯全力打拼而官至县令,其余三人结局不妙,王勃探亲渡海而溺水亡身,卢照邻疾病折磨而投水自尽,骆宾王参与谋反而下落不明。
本是“初唐四杰”,理应前途无量,可结局却恰恰不尽人意。人们对于出现的这种现象自然是感到惋惜,但惋惜之余不能不承认裴行俭太神了,不禁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究竟是依据什么来洞察四杰的呢?裴行俭知人之鉴,不在看风水生辰,而是在于静观人的性格特征。杨炯气质略微沉稳宁静,应该可以官至县令,其他三人性格“浮躁浅露”,因而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裴行俭知人察人的主要依据是:“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用现在的话来说,书生若要成大器,首先得有气度,然后才是才艺。
裴行俭担任将帅时,有知兵爱兵之鉴。他所引荐的武佐,个个都是好样的,如程务挺、张虔勖、王方翼、刘敬同、李多祚、黑齿常之等,后来多成为名将。他懂得部属的心态变化规律,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一位随从,因执行他的命令去取犀角、麝香,结果在途中遗失了;还有一位礼部令史,在送皇帝赏赐给裴行俭的马和鞍时,因马跑得太快,结果马倒鞍破了。这两个人因害怕而逃走。裴行俭派人将他召回,对他们说:“你们想错了,怎么就这样地小看我!”他仍然和从前一样对待他们。唐高宗下诏赐给他打仗缴获的财产金器三千多件和各种牲畜三千多头,他都一并分给了属下将领,自己一点也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