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56.三国时期的公孙氏(续)
(2016-07-03 06:08:11)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三世公孙渊
原文:初,公孙康卒,子晃、渊等皆幼,官属立其弟恭。恭劣弱,不能治国,渊既长,胁夺恭位,上书言状。侍中刘晔曰:“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外连胡夷,绝远则难制,而世权日久;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于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兵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帝不从,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资治通鉴•第七十一卷》 公元228年)
译文:起初,公孙康去世,他的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还年幼,所属官吏拥立公孙康之弟公孙恭。公孙恭才能低下,性格懦弱,不能为政。公孙渊已然长大,胁迫公孙恭,夺得太守之位,上书说明事情经过。侍中刘晔说:“公孙氏为汉代所用,子孙世代承袭,遂为世官,其水路有大海相隔,陆路有群山阻挡,对外勾结胡人,遥远难以控制,而且世代为官,权势日久,现在如不诛杀,以后必生祸患。如果等到他们有二心守险叛乱,然后再加讨伐,将会更加难办。不趁他刚刚即位,有党羽也有仇敌,出其不意,以大军压境,公开悬赏招募,可以不必动兵打仗而平定。”魏明帝没有采纳,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公孙渊,公孙度之孙,公孙康之次子。他字文懿,哥哥是公孙晃。其父公孙康死时(公元221年),他们兄弟俩都年龄尚小,难当大任,便由其叔父公孙恭继任辽东太守。公孙恭在职7年,由于他“劣弱不能治国”,很难胜任太守之职,全凭他人指点江山。曹魏朝廷最期待在辽东出现这样一个无能之辈,以免出现强势者在自己的背后生事。早在公孙康病逝的前一年,曹魏朝就盯上了公孙恭这个“劣弱”者。当年,魏文帝曹丕就拜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以示对公孙恭推举性的赞赏。故此,公孙恭在太守期间,公孙氏政权虽无大的作为,但与曹魏之间基本做到了相安无事。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长大成人的公孙渊,竟是一个敢于造反的强势者。他胁逼叔父公孙恭退位,当仁不让地夺取了辽东太守职位。曹魏朝廷不愿意看到的现象,终于发生了。因此,魏朝侍中刘晔提议魏明帝曹睿趁早颠覆公孙氏政权,不然的话“后必生患”。不过,魏明帝却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于是接受现实,改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公孙渊执掌太守权力后,明里继续维护“自治”主体,依附于曹魏,坚持兵不至中原的原则,但暗中却把触角伸向南面的孙吴,企图联合孙权制衡曹魏,从而有朝一日摆脱曹魏的束缚,由“自治”走向“立国”。于是,便有渊、权交往之事,渊“遣使南通孙权,往来胳遗”(《魏书·公孙渊传》);权“遣将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吴志·孙权传》)。曹魏发现公孙渊的不轨行为,亦派兵阻击,但效果不大。魏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公孙渊遣特使奉表至东吴,表中对曹魏极度不满,“今魏家不能采录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讹得行其志,听幽州刺史、东莱太守诳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郡”(《魏书·公孙渊传》)。孙权看后,以为公孙渊受到打击很大,正是自己利用牵制曹魏的好机会,便派出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庞大的使团,“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吴志·孙权传》)。并封公孙渊为燕王。使团抵辽后,公孙渊又担心南方海路遥远,鞭长莫及,于是改变主意,采用武力劫杀,几乎一网打尽。尔后送张弥、许晏首级至洛阳,向魏明帝以表“不敢背累世之恩”的忠心。孙权闻此大怒,准备亲自率领舰队讨伐公孙渊,后在陆逊等人的劝说下,打消了远征的念头。魏明帝见公孙渊回心转意,加封他为大司马、乐浪公,“持节、领郡如故”(《魏志·司马度传》)。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七月,魏廷征诏公孙渊入朝为官,公孙渊看出这里头包藏祸心,于是干脆起兵反魏。随后,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毋后俭等前去征讨,结果却是无功而返。此时,公孙渊有恃无恐,自立为燕王,改元绍,置百官,遣使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以侵扰北方。实际是宣示公孙氏政权已是与三国并列的第四国。
第二年即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魏明帝招回驻兵雍凉太尉司马懿,令其讨伐公孙渊。同时任命刘昕为带方郡太守、鲜于嗣为乐浪郡太守,形成三路合围辽东的态势。此时,公孙渊又复称臣于吴,致书孙权期待起兵北伐。孙权仅虚于应答,坐守而观望。八月,带方、乐浪两郡为刘昕、鲜于嗣所收复。司马懿提兵四万,攻克襄平城,斩杀公孙渊于梁水(今辽宁太子河),结束了公孙氏在辽东的统治。
公孙渊当政辽东太守,从造反夺权到立国亡身,仅仅只有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企图以自己的野心和阴谋手段,去强化公孙氏政权,结果适得其反,恰恰加速了这个政权的灭亡,也给辽东留下了灾难性的阴影。以后,辽东郡并入魏版图,实际上把原本平和的辽东也拖入三国争战的深渊。总观公孙氏政权,在公孙渊称王反魏之前,基本上采取据境自治、不逐鹿中原的策略,发展了经济、文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辽东民众少受“刀兵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