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149.灭佛司徒崔浩
(2016-06-10 05:08:29)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将相篇之六十读文】
原文:崔素不喜佛法,每言于魏主,以为佛法虚诞,为世费害,宜悉除之。及魏主讨盖吴,互长安,入佛寺,沙门饮从官酒;从官入其室,见大有兵器,出以白帝,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必与盖吴通谋,欲为乱耳。”命有司按诛阖寺沙门。阅其财产,大得酿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以万计,又为窟室以匿妇女。浩因说帝悉诛天下沙门,毁诸经像,帝从之。寇谦之与浩固争,浩不从。先尽诛长安沙门,焚毁经像,并敕留台下四方,令一用长安法。(《资治通鉴》第124卷)
译文: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司徒崔浩反感佛教,经常向太武帝拓跋焘进言,认为佛教的很多东西都十分虚妄,而且在世上耗竭民资,为害巨大,应当全部废除。后来拓跋焘在征讨起兵造反的盖吴时,来到长安,进了一座佛寺。寺里的和尚招待太武帝的侍从们吃酒。侍从走到和尚住的房中,见到许多兵器,出来便告诉了太武帝。太武帝生气地说:“这些东西不应该是和尚用的,一定是与盖吴串通,为造反准备的。”当即命令有关官员将全寺和尚抓来杀了。后来清查寺中财产,并发现堂堂佛寺里居然挖了地下室私藏女人。崔浩因此要求太武帝杀天下和尚,焚毁佛经,拆掉佛像。太武帝果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寇谦之反复劝阻崔浩,崔浩仍然坚持执行。首先杀尽了长安城内的和尚,焚毁了所有的佛经和佛像。又通知各地,统一按照长安的办法执行。
简介:崔浩(公元381—450年),北魏太武帝朝司徒。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人。崔浩出身于北方高门士族,其父崔宏在北魏初官至吏部尚书、天部大人,封白马公。历任著作郎、博士祭酒、相州刺史、光禄大夫、太常卿、抚军大将军、司徒等。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六月,因修国史触怒太武帝,被杀。
【读后随笔】
在北朝并不太长的历史中,就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一次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另一次则发生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两次灭佛都采取了严厉的措施,焚经书,砸佛像,毁佛塔。北魏太武帝时期的灭佛,其规模之大、行动之快、影响之广,都是空前的。而策划、组织这次灭佛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司徒崔浩。
崔浩少年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阅览。他研精义理,当时的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可是,他却不喜欢庄老之术,每读《老子》、《庄子》不过几十行,就把书丢到一旁。他也不信佛,常把妻子所念的佛经撕碎烧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崔浩得到重用,被加封为侍中、抚军大将军。凡军国大计不能决断的,都先咨询崔浩,然后再施行。不久,他升任司徒。此后,崔浩伴随在太武帝拓跋焘身边,直接为太武帝出谋划策。就这样,在太武帝的同意和支持下,崔浩便大胆放手地发动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
崔浩所发动的这场灭佛运动,直接原因是,长安佛寺私藏兵器,与造反的盖吴串通一气。历史原因是,“昔后汉荒君,信惑邪伪以乱天常”。其现实目标是,现在的一切与佛教相关的东西,都要扫除干净,清除一切痕迹。“诸有浮图形象及胡经,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就其气势而言,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的“焚经坑僧”。应该说,北朝崔浩灭佛,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使佛教文化蒙受惨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