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146.衍水就是太子河

(2016-06-02 05:29:47)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辽宁篇之二】时间:公元前226年。现址:辽宁地区。古人:燕太子丹。古事:燕国太子丹落难于衍水,后将衍水改名为太子河,以示纪念。

读文摘记

原文: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有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资治通鉴•第七卷》 公元前226年)

译文:冬季,十月,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城,燕国国君燕王喜和燕太子燕丹率精兵向东图保辽东,秦将李信领兵急追。代王赵嘉送信给燕王喜,要他杀太子丹献给秦王政。太子丹这时躲藏在衍水一带,燕王喜即派使节往衍水杀了太子丹,准备把燕丹的头颅献给秦王政。但秦王政再次发兵攻燕。

读后随笔

燕国的历史竟是在辽宁这块土地上落下帷幕的。公元前227年,秦攻燕,兵临易水(今河北易县),燕国面临灭亡之危。为了阻止强秦东进,太子燕丹策划了一起“荆轲刺秦王”的事件。结果,荆轲身死,谋刺未成。秦王赢政在躲过一劫之后,决心出动秦国军队抓捕燕太子丹,惩罚燕国。次年(公元前226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大兴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吃了败仗后,率其精锐退居辽东,将燕都迁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然而,秦国并没有就此罢休。同年,由秦国的另一位大将李信统兵紧追燕军不放。这时,先前亡国的赵国公子赵嘉,逃至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自立为王,人称代王。他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国伐燕的目的在于擒获太子丹,以报荆轲刺秦王之仇,现今若是杀了太子丹献给秦,即可缓解秦军的进攻,而燕国的辽东一隅之地便保住。”走投无路的燕王喜,听信了代王嘉的建议,派人把藏匿于今辽宁南部衍水的太子丹杀死,将自己儿子丹的首级献于秦王。据传,太子丹临死前,面无畏色,他说:只要我的死,能换得更多人的生,死而无憾!昏庸的燕王喜,尽管这样做了,但并未得到秦王的宽恕。就在太子丹死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222年,秦“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资治通鉴•第七卷》)从此,燕国彻底灭亡了。

燕国落幕之后,在辽宁百姓中留下的怀念,不是燕王喜而是太子丹。为了纪念这位太子,后人将衍水改名为太子河。据记载,太子河,秦以前称衍水,汉称大梁河,辽称东梁河,金称兀鲁忽必刺(满语意为芦苇河)。只是到了明朝,为纪念燕太子丹,故名太子河。明嘉靖诗人韩承训,自称“襄平千山人”,他作了《太水环带》诗,曰:“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渠口远从千涧出,头边近依一川平。斯干自入维熊颂,如带应同白马盟。向晚渡前争利涉,隔林烟雨棹歌行。”从中可以看出,太子河就是衍水,太子河得名于燕丹。《奉天通志》载:“辽置衍州,或取义于衍水溯及燕丹而命为河名也。”将衍水改成太子河,从表面看只是一种形式,实则反映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只要在你身上闪过正义的火花,那怕是一点点,也是高尚的,你的名字将与江河一样常留人间,历史不会忘记你,辽宁不会忘记你。这大概就是辽宁的传统精神所在。

今天的太子河,是令辽宁人深感骄傲的河流之一。它发源于辽宁东部,自东向西流经本溪、辽阳后,注入辽河。具体考证,它的水源有南北两支,南支的源头在本溪县东营坊乡羊湖沟草帽顶子山麓;北支的源头在新宾县平顶山镇鸿雁沟。两支汇合于本溪县马家崴子,经本溪市区到灯塔市鸡冠山乡进入辽阳市境。再由鸡冠山南行至孤家子,西下安平、西太窑、沙浒、小屯、望水台、沙岭等十八个乡镇,经海城入辽河,又由营口入渤海。太子河全长464公里,流域面积400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6.86亿立方米。千百年来,它流淌不止,生生不息,以其慈母般的爱,哺育着两岸各族儿女。这里水产丰富而闻名,有《辽阳县志》所载,鱼、虾、蟹等三十余种,名贵者有鲤、鲂、鲇、重唇等。这里以富庶美丽而著称,有古人赞美诗为证:“代(太)子津头泛野舫,澄波滉漾见晴光。沙边浴鹭矜毛羽,天外冥鸿厌稻粱。斥堠远传清塞铎,椁丁新架捕鱼梁。湘江两岸秋容胜,争得逃名隐钓乡。”(明进士王之浩《过代子》)在太子河本溪岸滩,独产一种奇石,称太子河石。据介绍,该石质地坚硬,多呈黄白色泽,偶有棕红、深绿、青灰、墨褐等色,且多伴有石英纹脉;石质由石英岩、灰质岩、花岗岩、变质岩组成,形态大多圆润、石表略有凹凸,具有抽象美。有的已经过了亿万年的氧化,呈铁红、血红、孔雀绿、青灰、墨褐等色,是雕制艺术品的尚佳材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