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145.晚成宰相谢安
(2016-05-29 06:03:39)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将相篇之五十六读文】
原文:谢安少有重名,前后征辟,皆不就;寓居会稽,以山水、文籍自娱。虽为布衣,时人皆以公辅期之,士大夫至相谓曰:“安石不出,当如苍生何!”安每游东山,常以妓女自随。司徒昱闻之,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安妻,刘淡之妹也,见家门贵盛,而安独静退,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及弟万废黜,安始有仕进之志,时已年四十余。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安乃赴召,温大喜,深礼重之。(《资治通鉴》第101卷)
译文:晋穆帝升平四年(公元360年),谢安从小就名重一时,朝廷前后多次征召,他都不就任。寄居在会稽,以山水、文献典籍自以为乐。虽然身为布衣平民,但当时的人都寄予他三公和相辅的期望,士大夫们在一起议论说:“谢安不出山,叫百姓该怎么办!”谢安每次游览东山,总是让歌舞女伎跟随。司徒司马昱听说后,说:“谢安既然能够与人同乐,就一定不会不与人同忧,征召他,他一定会来赴职。”谢安的妻子,是刘淡的妹妹。她看到谢安家门庭显盛,而谢安却自甘寂寞不思进取,就对谢安说:“大丈夫不应该如此。”谢安手捂着鼻子说:“我怕逃脱不了兄弟们的命运。”等到弟弟谢万被废黜以后,谢安才有了进身仕途的志向,当时年已四十多岁。征西大将军桓温向朝廷请求让他做司马,谢安便应召就任,桓温非常高兴,以礼相待,非常看重他。
简介:谢安(公元320—385年),东晋孝武帝时宰相。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父谢裒,官至太常。他历任尚书仆射、中书监、侍中、太保等职。谢安的人生理念是,先玩够、后出仕。他“而立”之年,尽情享受自然情趣,寄情于山水、诗书,逍遥自在。到了“不惑”之年,才始出仕途,享受社会情趣,一展领导才能。
【读后随笔】
谢安是个仕途晚成的人物。他四十岁开始入仕,当宰相就更晚。凭其才华,依其机遇,早该入朝当官,早该辅助皇帝当宰相。应该说,谢安是个“怀才有遇”的人。可是,他知遇不上,偏要与自己过意不去,甘愿选择走先隐居、后入仕之路,“寓居会稽,以山水、文籍自娱”。在外人看来,谢安的“晚成”,不怨天不尤人,只怪他自己。
人生之路,一般选择“先苦”模式。“吃得苦中苦,方可人上人”。然而,谢安却反其道而行之,“先享受于自然,然后奋斗于社会”。这种选择虽与众不同,但获得成功。谢安认为,人只有到了成熟时候,才能有效地把握出仕的时机,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在时机未成熟,仓促出仕,未必是好事。因此,朝廷先期征辟多次,他却不就任。连他的妻子都不理解。不少人对他寄予厚望,说“安石不出,当如苍生何!”其意是,谢安不出来做官,叫天下百姓该怎么办呢!可谢安他仍然我行我素,一直等到年过四十才出仕。
谢安什么时候出仕,这完全是他个人的自由。他先享受自然,然后服务于社会,也无可非议。今人不要苛求古人,也不要一听到“玩物”而色变。诚然,玩物丧志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普遍中也有特殊例外。如果把玩物当作一种生命的享受,不断地提高自己、锻练意志,也许对人生有所助益。
谢安入仕后,的确是大显身手,屡建战功。他为了组织一支归中央直接指挥的得力军队,就让其侄子、广陵相谢玄招募来自徐州、兖州的侨人组成军队,经过严格训练后,号称“北府兵”,用以抵御前秦军的进攻。在谢安的统帅下,这支军队处处打胜仗。朝廷拜谢安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建昌公。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号称“百万”之师在淮淝之间摆开了战场,京城上下大为恐慌,只有征讨大都督谢安镇定自若。他临战不乱,在部署好部队之后,却与客人下起围棋来。当谢玄按照谢安的意图打败苻坚后,驿书送到谢安手中时,他看都不看一眼,照旧与客人下棋。客人问他淝水之战的消息,他慢慢地回答说:“小儿辈已经打败贼寇了。”棋局结束,谢安回到内室,由于内心太高兴了,跨过门槛时竟连屐齿折断都不知道,此事被后世传为佳话。最后,他以总统帅的功绩,晋拜太保。
晚成亦有终结日。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政时,朝政紊乱,许多奸佞谄媚之辈煽动造谣的本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谢安遂生归隐之心,他镇守新城时,全家都搬去,专心造作航行江海的装备。待经略稍有面目,便从长江东返,可意愿未能实现,就离开了人世,时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