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136.秦伐魏韩

(2016-05-03 06:21:28)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周纪篇之六十三】时间:战国后期(公元前276年—前273年)。地点:魏国境内及韩国华阳(今河南新郑北)。人物:白起(武安君)、魏冉(穰侯)、胡阳(客卿)等。古事:秦国伐楚拔郢后,立即兵分三路东攻韩魏,连连取胜,终于以武力征服韩魏。史称“秦伐魏韩”。

读文

原文:(公元前276年)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公元前275年)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暴鸢走开封。魏纳八城以和。穰侯复伐魏,走芒卯,入北宅。魏人割温以和。(公元前274年)秦穰侯伐魏,拔四城,斩首四万。(公元前273年)武安君及客卿胡阳救韩,八日而至,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原文见《资治通鉴•周纪五》 公元前276年—前273年)

译文:(公元前276年)秦国武安君白起进攻魏国,攻占两城。(公元前275年)秦国相国魏冉进攻魏国。韩国派暴鸢率军救魏,魏冉大破韩军,杀死四万人,暴鸢逃往开封。魏国只好献出八城求和。魏冉却继续攻打魏国,赶走魏相芒卯,进军北宅。魏国又割让温邑再行求和。(公元前274年)秦国派魏冉进攻魏国,攻陷四城,杀四万人。(公元前273年)武安君及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八天后到达,在华阳城下击败魏军,又赶跑芒卯,俘虏三员敌将,杀死十三万人。

叙事

秦国在破楚拔郢之后,重创楚国的实力,进一步解除了来自侧背的威胁。这样,他们就放心大胆地转其兵锋东攻魏、韩。不久,韩已屈服于秦。故秦军就进出中路以攻魏。当时,魏国国都在大梁(今河南开封),于是秦国以大梁为目标,取三路包围之态势。南路以武安君白起击楚之兵,由楚国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北进,以攻大梁之南;中路由穰侯魏冉率领,出虎牢(今河南汜水)、荥阳(今河南荥阳)以攻大梁之西;北路由客卿胡阳率领,经魏河内、赵济阳(今河南开封北)、外黄(今河南兰封),以攻大梁之北、东。如此三路进攻、四面包围,就是当时秦国清晰的战略部署。

按照秦国的总体部署,周赧王三十九年(公元前276年,白起率兵攻魏,取二城。次年(公元前275年),穰侯魏冉攻魏至大梁。韩派暴鸢救魏,魏冉大破韩军,暴鸢败走开封(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魏国虽然献八城求和,魏冉仍然继续率兵攻魏,击败魏相芒卯,由北宅(今河南旧原武西南)进围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只好把大城温(今河南温县西)也割让给秦国,以换取和平。可是,秦还未停止攻魏,周赧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74年),再拔四城,杀魏四万人。次年(公元前273年),赵惠文王遣军救魏,赵魏联军遂进攻韩地华阳。韩向秦请求救援,南路军白起与北路军胡阳北南夹击,八天时间到达,大败赵魏联军于华阳之下,斩杀十三万,魏将芒卯败走,三将被俘。魏不得巳又割南阳(今河南温县西北)与秦媾和,并屈服于秦,秦国这才罢兵。

读后随笔

秦伐魏韩大获全胜,此间秦军在中原的声威无双。此时的韩、魏之君都屈服于秦,秦国较为圆满地达成战略目标。然而,秦国并不以此为满足,正在朝着新的目标进发。可以说,从公元前276年—前273年,虽然只有短短四年,然而秦国却收获满满。尤其是华阳之战,把秦伐魏韩推向高潮而大放异彩,在古代战史中留下深深印记。

华阳之战,是一个长途奔袭、各个击破的著名战例。公元前275年,为惩罚韩国投靠秦国、破坏合纵抗秦盟约的罪责,赵国与魏国联合攻打韩国,并将韩军团团包围在韩重镇华阳。韩国向秦国告急求援,当时秦昭王不救。形势越来越紧急,韩国只得派大臣陈筮前去秦国求救。陈筮到了秦国,生气地对秦相魏冉说:如果秦再不出兵相救,我们“则将变而他从”即就会转而投靠别的国家。魏冉见韩国真的急了,便答应出兵救韩。

公元前273年,秦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当时,赵魏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在赵魏联军看来,华阳距秦地相隔千里之遥,秦军想来救韩恐怕也无能为力。然而,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以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而长途奔袭,八天后就突然现身于华阳城下,并马不停蹄地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毫无防范,一触即溃,十三万魏军被俘,后尽数斩首,领军的三名魏将被生擒,魏相芒卯见败局已定,随后逃之夭夭。接着,秦军一鼓作气,进攻赵将贾偃,经过激战,大败赵军,歼其二万。之后,秦军乘胜直逼魏都大梁。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不得巳割让南阳(今河南温县西北)与秦媾和,并屈服于秦,秦国这才罢兵。

华阳之战就以这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束了。这次作战,秦军千里行军,不怕疲劳、不怕艰苦,以不败之师而展示其风采,可谓战史上最经典的长途奔袭作战。华阳这个地方,也因这次战争而名声大起。《史记•韩世家》云:(韩僖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3年),赵魏攻“我华阳”。华阳及其故城,成为今天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

华阳,大致是指今河南郑州市新郑市北一带。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赵、魏两国联合进攻“韩华阳”,即此。此地,西周时为华国都城,简称“华”。春秋战国时为郑、韩重要城邑所在地。据《水经注》、《新郑县志》记载,“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华阳”之名由此而来。《括地志》云:华阳在郑州管城县南四十里(旧属郑州管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这时起,华阳一直属归新郑。新郑市地处河南省中部,豫西山区向东过渡地带,总面积873平方公里。

在华阳古地上,有一座古城,被称之华阳城。华阳故城,位于新郑市北20公里的郭店镇华阳寨村。《国语》记载:“史伯对桓公,虢、郐十邑,华其一也。”《方舆纪要》:“县北四十五里,亦曰华阴亭。古华国,史伯谓桓公华君之土也。”华阳故城始建于西周,为华国之都邑。故城遗址南北走向,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南北长660750米,东西宽570630米,周长约3公里,墙高48米,基宽1530米,顶宽13米。北、东、西城墙保存较好,城墙四角和四边中部筑有10个向外凸出的马面高台,用于守城和了望。考古资料显示,一号马面位于北墙与西墙拐角处,下端长1921米、下端长1618米;二号马面位于中部,下端长3540米,前宽36米,为三台阶状;三号马面位于北墙与东墙拐角处,外凸长5米、上宽约4米。故城在秦代时严重损毁,唐代以后对城墙整修,局部增高并增加马面设施。清代修建的南城门上,青石门额刻有“古华邑”三个大字。故城内分布许多台基、墓葬、灰坑、水井等文化遗存,不断出土陶器、铜镞、人骨等。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死后葬于华阳城西,相传柴荣女儿每年都来此祭奠其父,而每次均在华阳城卸装,换上素服前去祭吊,故华阳城又叫“卸花城”。故城还有城壕,城壕居于城墙和马面外侧,倒梯形状,口宽4米,底宽0609米,深425米,从中出土的箭镞、箭杆等,很可能是华阳之战的遗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