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25.盐氏还兵
(2016-03-31 06:27:16)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周纪篇之五十二】时间:战国中后期(公元前296年)。地点:盐氏(今山西运城)。古事:齐、韩、魏、赵、宋五国合纵攻打秦国,可是到了盐氏却各自撤兵回国,史称“盐氏还兵”。
读文
原文: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武遂,与魏封陵以和。(原文见《资治通鉴•周纪四》 公元前296年)
译文:齐、韩、魏、赵、宋五国共同出兵攻打秦国,到了盐氏这个地方即行撤回。秦国把武遂归还韩国,把封陵归还魏国,以求和解。
叙事
战国中后期,秦国一度东出受阻。公元前298年,齐国为了打击秦国,韩、魏为了抗秦,三国就合纵攻秦了。当时,三国联军与秦军相持于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赵国因忙于吞并中山,没有支援秦国;宋国也以一些借口未助秦。相持到第三年(公元前296年),三国联军攻入了秦函谷关,赵、宋两国也加入了攻秦行列,秦国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就在这危急关头,秦国断然采取求和措施,向韩、魏割让归还部分土地,致使齐、韩、魏、赵、宋五国“盐氏而还”。秦在求和中,归还韩国的河外(韩的黄河南岸邻近地区)、武遂(今山西旧垣曲);归还魏国的河外(魏的黄河南岸邻近地区)、封陵(今山西风陵渡东)。
对于当时的形势与情况,《史记•秦本纪》是这样记载的:“(秦昭王)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中山此时已属赵)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史记•韩世家》云:“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史记•魏世家》云:“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
读后随笔
“盐氏还兵”说明了什么?说明古代军事斗争是残酷的、复杂的。在军事斗争中,强者并非永远强,即便强,有时也会面临着危机;弱者不可能是处处弱,即使弱,有时也会遇着良机。问题是,要善于化解危机、把握良机。这一点,对于军事斗争的双方而言,显得格外重要。“盐氏还兵”让秦国躲过一次危机,使齐、韩、魏等联军失去一次良机。正是因为联军未能把握和利用这次攻秦良机,给强秦避免了一场灭国之灾。《战国策•秦策四》记载了秦昭王不后悔,果断以割地求和,化解了眼前危机的事迹和过程。
齐、韩、魏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王召公子池而问焉,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何也?”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王曰:“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
当时,齐、韩、魏联军攻秦以函谷关,危及秦都咸阳。面对危急形势,秦昭王有割让河东求和的想法。他把这一想法告诉相国楼缓,楼缓认为这样大的事,应该与与宗室贵族商定。秦昭王找来宗室贵族代表人物公子池,公子池感到这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讲和不讲和都容易后悔,“割让河东之地讲和,一旦三国撤兵而去,会说‘可惜啊,三国撤兵了,白白送了三个城邑’”;“不割地讲和,咸阳会处在危境之中,会说‘可惜啊,为了爱惜三个城邑而没有讲和’”。秦昭王最后拍板讲和,并说:“反正都得后悔,我宁愿失掉三城而后悔,也不能因危及咸阳而后悔。”于是,派出公子池以割地三城为条件,去与三国讲和,终使三国退兵,化解了咸阳之危。
还一个奇怪的现象,齐国本为攻秦联军之首,为什么在没有得到秦国割地,也悄然退兵了呢?有专家考证,秦国派公子池与联军讲和,主要是与齐国的孟尝君会晤,孟尝君权衡利弊,答应了秦国的求和。齐国不得地而还兵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致是:纵深攻打秦国,付出的代价太大;让韩、魏做大做强,对齐国不利;不得地而退兵,会得到秦国的好感;有利于将战略目标转向灭宋,来增强齐国的实力。由此看来,“盐氏还兵”,各有各的盘算,各有各的利益。有言道:没有固定的敌人,只有固定的自己;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盐氏还兵”所提到的盐氏,好象是个人名,其实是个地名,位于今山西运城。昔,盐氏;今,运城。据说,盐池在其南,故有前名;又设官掌管,故有后称。这里,自古属河东地区,历史上有多种称谓,如盐邑、苦城、盐氏、司盐城、监盐城、圣惠镇、凤凰城、潞村、运城等,每种称谓的出现和变更,都有其故事和说法。春秋时为盐邑、苦城,是晋大夫郁氏采地。战国时归魏,名盐氏,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即此。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宋元时在盐池筑城,为引凤凰至,取名“凤凰城”;期后又名运司城、运城,世人称其为“盐务专城”。
据考证,战国魏人所称的盐氏,就在今运城盐湖这个地方。盐湖以其5000年的产盐史闻名于世,东西长约30000米,南北宽3000-5000米,其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在盐氏遗址,因为盐而衍生出独特的文化与景观,流传下来的铲盐工艺和技术、盐政和盐运变迁、盐湖防护设施、七十二条“护长堤”等,反映了这里的盐文化博大精深;位于盐湖北岸的哑姑泉、盐神庙、卧云岗等,反映出这里的盐景观优美传奇。传说大约在四千年前,有位美丽善歌的女孩,敢同黑风怪作斗争,并取得胜利,使苦海变成盐池,可她却永远不会说话了。为怀念她,人们把此地起名为哑姑泉。盐池神庙,位于运城市南2公里,面临银湖盐池。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以神赐瑞盐,遂建庙奉之。主要建筑包括前部的山门、过殿,中部的三座戏台及东西配殿、套院,后部的三座大殿,皆为重檐九脊,雕梁画栋,精致壮观。特别是在盐湖之畔的卧云岗,一代圣君虞舜,曾在此手抚五弦琴,唱吟着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齐、韩、魏、赵、宋为何要在盐氏这个地方撤兵解散呢?从分析看,大概与这里的地理位置和池盐特点有关。今日之运城,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的渭南市、河南的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运城在古代,也紧靠交通要道,南来北往、东去西行极为方便,被视为晋、陕、豫交通之咽喉。战国时期的齐、韩、魏、赵、宋五国,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往来盐氏也比较便利。加之此地已是河东池盐的集散地,所以也便于各国撤兵。